篆书千字文碑(书法)

篆书千字文碑(书法):

【简介】:

宋·梦英咸平二年(999)书。篆书。搨本。200×100cm。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集评】:

宋朱长文《墨池编》:“释梦英,衡州人,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宋黄庭坚《山谷集》:“龙眼道人于市人处得全铜,汉制也。泥金六字,字家皆不能读。虫书绝妙,于今诸家未见此一种,乃知唐玄度、僧梦英皆妄作耳。”宋米芾《书史》:“梦英诸家篆,皆非古,失实一时。”明杨士奇《东里续集》:“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弱,不能及也。”明王世贞《弇州续稿》:“英篆笔亦自整劲,跋语正书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明赵崡《石墨镌华》:“英公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隷又次之。”宋陶穀《梦英篆书千字文碑序》:“史籀殁而蔡邕作,阳冰死而梦英生。”《关中金石记》:“梦英以篆法自名而体多间架,笔趋简易,不若少温之安详端雅也。”明杨士奇《东里续集》:“此释之徒以书名者多矣,而以篆古名始见于英也。”

【赏析】:

千字文係梁周兴嗣搨取壬羲之所书一千字,编爲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隋朝开始即广爲流行,尔后的书家多以此作爲书法创作的题材,这幅篆书千字文碑出自宋僧梦英之手,北宋乾德三年(965)立。其篆法承继了李阳冰的铁线篆。

李阳冰篆书用笔圆转,结体整齐,线条刚韧,梦英虽由此而出,但较李书又略逊一筹。

梦英篆书最明显的特徵是体多间架,给人一种曲绕之感,但其用笔随和,笔书起、行、止似乎信手写来,虽曲绕变化,却又不失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梦英的字从总体观之,不如李书的淸峻秀雅,也不如李书的工整端庄,而且结体因间架多而显繁杂,整幅碑文尽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单个的字又略显松散凌乱。集成败于一体的梦英篆书千字文,整体的处理还是恰到好处的。旣对称呼应,又流畅婉约,尤其値得一提的是他能在松散零乱中表现出线条的刚劲,如钢丝辗转,不失李书的精神,所以在当时及后世他的篆书有一定影响,无怪乎陶穀在碑阴序中称道:“阳冰死而梦英生”。与李阳冰相提并论,虽有过誉之嫌,但梦英篆书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却可由此而窥知。

为您推荐

林逋(书法)

林逋(书法):【小传】: 宋太祖乾德五年—宋仁宗天圣六年(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刻志苦学。景德中,放游江淮。及归,结庐西湖之孤山。性恬淡好古,高节迈俗。眞宗闻其名,屡赐粟帛。诏令州,县常礼遇之。卒,謚..

敦煌大般涅槃经迦叶品菩萨品之二(书法)

敦煌大般涅槃经迦叶品菩萨品之二(书法):【简介】: 卷内虽无年款,然从经文的字体及其中的“世”及“愍”中的“民”字已见避讳,当爲唐太宗、高宗时期的写经。黄麻纸质。全卷1173×26.2cm。共六百六十二行,行十七字。每行20...

徐铉(书法)

徐铉(书法):【小传】: 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宋太宗淳化二年(916—991)。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十岁能属文,仕南唐李昇父子。随李煜入觐宋太祖,命爲率更令。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迁左散骑常侍。铉与弟锴均以文翰名..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书法)

付书局帖(书法)

付书局帖(书法):【简介】: 宋·欧阳修书。纸本。行楷书。凡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三十七字。23.6×9.8cm。《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载入《故宫书画录》卷三。 【赏..

夜宿中书东阁诗(书法)

夜宿中书东阁诗(书法):【简介】: 宋·欧阳修书。纸本。行书。七律诗一首。凡六行,字数不一,共六十七字。辽宁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赏析】: 欧阳修此诗书法,用笔的起收、运转,非常讲究,可以看出他对唐代..

敦煌合部金光明经卷六(书法)

敦煌合部金光明经卷六(书法):【简介】: 唐人写经。皮纸。残卷34.2×25.9cm。存十九行,行十六字。每行19.8×1.8cm。淸代光緖二十五年五月(1899)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后流散民间,解放后入藏甘肃省博物馆。《敦煌遗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