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文徵明跋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轴(书法)

节录文徵明跋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轴(书法):

【简介】:

淸·刘墉书。冷金笺本。行书。凡六行,其七十六字。129.4×62.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明末淸初,世俗的帖学走向极致,其主要表现爲柔滑流俗和妍媚外露。刘墉之所以能在帖学园囿中平地拔起,光彩照人,主要也是在这两个帖学的传统流弊中有突破。首先,刘墉书法截流爲断,字字独立,笔笔稳健,对于习惯于连绵直下的流滑的传统风格的时人来说,确实得另眼相看了。其二,刘墉功底深厚,其书法艺术的多种师承均蕴含在饱满丰厚的笔划之中,貌丰而内劲,与传统帖学的轻柔与外露相比,其更给人以思索与叵旋的余地,在赞叹之余,给人更多的联想,因此,刘墉截流爲断,敛锋芒而暗藏,化瘦爲肥,弃重爲轻的新书体确实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此行书轴与刘墉的其它作品相比要稍瘦些,但还是保留了其外柔内刚的典型特点,笔划的肥厚而飘洒与苏轼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独立的结体和稳健的笔法,庄重而不严肃。相反,刘墉化神奇爲平淡,其丰富的表现技巧均在平易通俗的形式中表露无遗,更使人易于接受,并产生笑容可掬的亲切感。刘墉曾与翁方纲在书法艺术上有“有我”与“无我”之争,刘墉的“有我”正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其高于翁方纲的原因。然而,刘墉虽然在帖学盛行的淸初能声名显赫,但毕竟只是囿于帖学。这也是其终于又无法与后来的碑学大师相抗衡的原因。

为您推荐

唐玄宗书鹡鸰颂卷跋(书法)

唐玄宗书鹡鸰颂卷跋(书法):【简介】: 淸·王文治书于癸丑(1793)。纸本。行书。跋文二则。凡十二行,共一百三十三字。竪2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二)。【赏析】: 自..

赠松波姻长兄散文轴(书法)

赠松波姻长兄散文轴(书法):【简介】: 淸·梁同书书。纸本。行书。散文一则。凡五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九十字。130.2×58.6cm。上海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赏析】: 淸初在董、赵书法笼罩的氛围中,出..

爲敬承书条幅(书法)

爲敬承书条幅(书法):【简介】: 淸·梁同书书。纸本。行草书。凡四行,共八十字。苏州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七年第二期。【赏析】: 这是梁同书七十六岁时爲敬承所书的条幅。梁同书与刘墉、王文治并称刘、梁、王..

节书苏轼远景楼记轴(书法)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于乙卯(1795)。纸本。行书。七言诗二首并记。凡四十行,共三百零五字。31.4×190.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集评 近代谭泽闿跋:“此诸城七十..

梁同书(书法)

梁同书(书法):【小传】: 淸雍正元年—淸嘉庆二十年(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九十岁以后号新吾长翁。浙江钱塘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乾隆十七年会试不第,特赐进士,官侍讲。晚年加侍讲学士衔。天性好书,十二岁..

快雨堂诗翰(书法)

快雨堂诗翰(书法):【简介】: 淸·王文治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行书。纸本。凡十九行。纵24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此作品中的小楷,横画很有特色,不是一种左细右粗的楔状形,而是形成一条两头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