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书法)

陈鸿寿(书法):

陈鸿寿(1768—1822)篆刻也是师法丁敬的,但与陈豫锺比较,风格以豪放见称。

魏锡曾在《论印诗》中说:“一纵而一横,十蕩更十决”,意思是说陈鸿寿的篆刻,用刀像冲锋陷阵,所向无敌。语本《乐府诗·陇上歌》:“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蕩十决无当前”。

“忆秋室”(图一)一印,气势磅礴。

“忆秋”二字,重在横势,横笔苍老,特别是“秋”字,把“禾”的一横从“火”的顶上拉过去,颇有“老气横秋”的意韵。这一横笔,兼把上面的“心”,下面的“火”的直笔中间一隔,改变了纵势的连接,使它有一个转折的节奏,增加跌宕气势。“室”字却重在纵势,宝盖头取势耸起,更表现出下方“至”字向上冲的力度。全印一纵一横,滙成一股骀蕩之气。这印的刀法,是浙派白文印的特徵,用徐涩而进的切刀,使笔势造成曲折延伸,收到“屋漏痕”的效果。

“南宫第一”(图二)一印,虽是圆朱文印的样式,却仍表现出爽朗豪放的气势。圆转的线条,十分舒畅,如“宫”字外周像半个大圆圈,中间两个小圆圈,随手挥来,似“铁画银鈎”,刚健有力;“第”字的弯笔,一气呵成,婉蜒自然,几个长横划伸展酣畅;“一”字粘连于“宫”,不仅表现伸展有余,而且也使整个印面的组织更趋紧凑。在章法上,“南宫”二字圆形相叠,有一种巍峨的立体感;“第一”二字线条萦带于左,两个字的横划都连左边,给全印带来了稳定作用。

“许氏子咏”(图三)一印,是仿元朱文印的。

但在篆法上有了改变,元朱文印的文字基本上是以小篆的结构加以变化的,而这印中“许”、“咏”两字的偏旁“言”,是大篆的结构,用小篆的写法。在章法上,呼应紧密,婉转典雅。

为您推荐

恭事方丘勅(书法)

恭事方丘勅(书法):【简介】: 宋·徽宗赵佶书于政和四年(1114)。绢本。40×266cm。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赏析】: 赵佶书画学吴元瑜,吴书则学自唐人薛曜。而薛曜又係唐初褚遂良之甥,这便是..

致颐庵先生尺牍(书法)

致颐庵先生尺牍(书法):【简介】: 明·杨士奇书。纸本。楷书。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七)。 。【赏析】: 此尺牍点画淸秀挺拔,转折轻便明确,映带以骨。笔致挺秀淸朗,笔间以气势相应,不借形迹。结构疏秀,以点爲疏,以各部分列爲..

行草书轴(书法)

行草书轴(书法):【简介】: 淸·查士标书。绫本。行书。凡三行,共三十一字。172×55cm。广州美术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 此轴行草书,尺幅较大,字的布白又很稀疏,线条也较细,也许这正是董其昌的影..

沁园春词轴(书法)

赠鹭塘七言联(书法)

赠鹭塘七言联(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行草书。七言联一副。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赏析】: 淸代由于康熙、乾隆的偏好,董其昌、赵孟頫书法盛行,大多学董赵者流于媚弱,刘墉则专求于厚拙,得书法之静气而迥异于时..

同年帖(书法)

同年帖(书法):【简介】: 宋·李建中书于景德年间(1004—1007)。行书。纸本。31.3×41.4cm。《珊瑚网书跋》《续郁氏书画题跋记》、《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着录。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博..

诗稿(书法)

诗稿(书法):【简介】: 明·吴宽书于弘治十五年(1502)。纸本。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七)。 。【赏析】: 此诗稿,笔画较粗、较淳厚,不拘偏锋、正锋,侧意取妍,因而浑厚俊伟,遒丽庄重,朴茂秀润,兼而有之。其结体在平正中却有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