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1844—1927)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影响波及海外,不愧爲一代宗师。

吴昌硕的篆刻初以《飞鸿堂印谱》爲蓝本,入手并不高。后接触浙派印作日多,遂改学浙派。接着,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以书法入印的啓发,反求诸己,于先秦《石鼓文》上下了很大功力,以石鼓文爲基础孕育出自己的篆书风格。他六十五岁题自临《石鼓文》云:“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由于篆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篆刻艺术水準才有了长足的进展。我们从“吴俊卿”、“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二印中,可以窥见石鼓文书法在吴昌硕印作中的踪影。吴氏以石鼓文入印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经过了一番融滙变通。

大师有惊人的容量。吴氏对于古玺汉印,也能从容拾来,爲己所用。“俊卿之印”是一方仿汉铸印作品,秀润中不乏浑厚,线条流走自然,绝去刀痕,深得其中三昧。边款中写道:“抚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此吴氏治艺心得。“吴俊卿”一印,是仿汉切玉印,细白文,于严整中见灵动,若没有驱刀如笔的手段,没有对汉印的深刻领悟,是达不到如此微妙的境地的。“沈均将印”是仿汉封泥形式,十分精彩。许多学封泥者,都把力气花在模仿“烂泥边”之上。而吴氏的着眼点则是作品线条凝聚的表现内涵。留存的吴氏作品中,有若千方是仿古玺形式的,如“木鷄”,无论章法,刀法,都显示了吴氏高超的手段。这类印章虽是借用传统形式,但吴昌硕都能达到化古爲新,化古爲我的境界,而且都能统一在一种苍古雄健的格调之中。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是一方白文巨印,其浑厚古拙之气,扑面而来。线条如此粗厚,却毫无臃肿之弊,敲击如此显着,却毫无雕凿之失。全印气韵充盎,足见一代大师之魄力。

“破荷亭”也是吴氏的力作。方笔粗未文,极易流于板滞。吴氏偏能挺而走险,其关键在于粗中有细,于微末处见笔意,终于胜券稳操。三字气势之壮,大有破框而出之态。

吴昌硕较之赵之谦,更多地参用了印外的各类文字,融滙贯通,取精用宏,创造了高浑苍厚,气象雄伟,面目多端的篆刻风格。把从文、何开始的四百年文人篆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他广泛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吴氏卬章变化多端,不以一种面目出现,也不能以一句话槪括其特点。但使人一望而知是他的作品。恰如神龙不见首尾。这也正是其高明之所在吧。吴昌硕刻印讲究钝刀猛力,这在印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正是钝刀,使他的印章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不经意处见功力。行楷、篆书边款亦雄厚洒脱、爲后人崇尙。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影响是空前的。

着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为您推荐

天发神谶碑(书法)

天发神谶碑(书法):【简介】: 又名《天玺纪功颂》、《纪功颂》、《吴孙皓纪功碑》。又俗称《三段碑》、《三击碑》。世传爲皇象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67)七月立。石旧在江苏江宁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

被诏帖(书法)

被诏帖(书法):【简介】: 宋·纲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十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四十四字,38×55.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三)。。【集评】:..

僧璨砖塔记(书法)

僧璨砖塔记(书法):【简介】: 唐·无作者姓氏。大业四年(608)立。纸本。眞书。凡六行,共三十字,每行字数相等。高25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三)。 。【赏析】: 《僧璨砖塔记》也可以称爲“三绝..

谢谔(书法)

赵之谦(书法)

赵之谦(书法):赵之谦(1829—1884),艺术天分极高,诗、书、画、印在其时均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是一位不愿傍人门户的大艺术家。他的篆、隷、行草冠绝一时,爲碑派的代表人物;花卉爲晚淸大写意一派之开山;篆刻则于西泠八家及皖宗吴..

赵古泥(书法)

赵古泥(书法):赵古泥(1875—1933)近代着名篆刻家。初求敎于同里李虞章,后拜吴昌硕爲师,艺遂大进。其作品集有《赵古泥印存》、《拜缶庐印存》、《泥道人诗草》等。 赵古泥的印章,在章法上立足于“险”与“稳”之间,能于险..

张大千(书法)

张大千(书法):张大千(1899一1983)篆刻始自二十岁左右,初仿汉印,后受浙派影响,间作草隷印。最后以犀利行刀,刻得非常挺拔有力。然旅居国外后,所作书画较多,刻印仅偶然爲之,作品寥寥。他历年所製各印,钤有底本,名《大千印留》,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