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 :
生于江苏高邮里第,卒于北京。王念孙长子,与父并称“高邮二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有传。乾隆六十年(1795)中举,嘉庆四年(1799)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贵州正考官、词林典故馆总纂、河南学政、通政司副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山东学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平反李赓芸冤狱,晋礼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充会试总裁,授吏部右侍郎。次年充朝考阅卷大臣、《仁宗实录》总裁官。道光二年(1822)转吏部左侍郎。道光七年(1827)擢工部尚书,奉旨校《康熙字典》。道光八年(1828)署吏部尚书,又署工部尚书。道光十二年(1832)父卒丁忧,十四年(1834)服阙署工部尚书,旋卒于任。
王引之画像
王引之幼承家学,熟读《尔雅》《说文》《音学五书》等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都侍父读书,熟悉乃父校书过程、考证方法并接受其古音理论,受命作《尚书训诂》《周秦名字解诂》,佐助父亲撰写《广雅疏证》“释草”以下部分,实践“就古音以求古义”之考证方法。嘉庆元年(1796)前后,王念孙与其分工合撰《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二书,并补充《经传释词》。今“高邮王氏四种”中“引之曰”“引之谨案”等近2000条,即系其秉承王念孙古音理论和考证方法所撰。王引之深得其父“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揆厥所由,实同条贯”之思想精髓,始终秉持以声音通训诂、注重证据、不尚空文的治学方法。由文字训诂而深究经书字义、文例,由异文声韵寻求经义本意,由文例比勘以疏通经典文句,解决了经典和诸子中成百上千处的衍夺错讹。由其署名之《经义述闻》中,《春秋名字解诂》二卷与《通说》二卷为其独著。前者破假借寻本字,诠释春秋人物名与字之关系,创立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五体,开古人名字解诂之先河;后者仿王念孙《读淮南子杂志书后》之例,将数千条经典考证总结为经文假借、语词误解以实义、经义不同不可强为之说、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异、经文上下两义不可合解、衍文、形讹、上下相因而误、上文因下而省、增字解经、后人改注疏释文等十二例,是阅读二王著作的钤钥,为阅读考证开启了新路。所著除署名《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外,尚有《王文简公遗文集》8卷,《王文简公文集》4卷《附录》1卷,《王文简公遗文》不分卷,《石臞府君行状》1卷等。奉旨所撰《字典考证》12卷,抉出《康熙字典》错误2588条,附《字典》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