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记录同一*词族的词的文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者同时产生,如“背”和“负”,或者先后产生,如“氂”(牦牛)和“旄”(用氂牛尾装饰的旗子)。同源字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如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②即“同源词”。
同源字(语言)
同源字(语言):
①记录同一*词族的词的文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者同时产生,如“背”和“负”,或者先后产生,如“氂”(牦牛)和“旄”(用氂牛尾装饰的旗子)。同源字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如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②即“同源词”。
初文(语言):同“后起字”相对。指古今同词异形字的最初写法。如“趾”本作“止”,象足趾形,后加意符“足”作“趾”,;“溢”本作“益”,象水溢出器皿,后加意符“水”作“溢”;“网”本作“网”,象网形,后加声符“亡”作“罔”,后..
古今字(语言):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造的字。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现象。一字多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是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如“境..
三体石经(语言):也叫“正始石经”、“魏石经”。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年)刻石刊立的“国定”经书写本。原物共三十五石,用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对照刻写,内容为《尚书》、《春秋》以及《左传》的一部分。总字数约有十..
本字(语言):①同“借字”相对。表示本义的字。指古音通借中被通借的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叛”是“畔”的本字。②方言词的*专用字。如宁波方言称用手按住东西为〔‘i〕,本字..
六书(语言):①古人归纳出的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六种条例。六书之说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具体名称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周礼》注引郑众说和许慎《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