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文字学(语言)

清代古文字学(语言):

清代文字学分支之。清代是中国古文字学复兴时期。清初古文字学仅作为研究《说文》的辅翼和经学的附庸。阮元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提出青铜器铭文“其重与九经同之”,结合经史小学考证金文,对清代金文研究起到倡导作用。随着新出材料的增多,古文字研究范围由金文、古玺、钱币、石刻扩展到封泥、兵符、陶器等领域,考证水平显着提高。着名学者如阮元,吴式芬、方浚益、徐月柏、刘心源、吴荣光、刘喜海等人,对古文字资料的搜集、刊布和考订,都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同光之后,古文字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吴大澂作《说文古籀补》,以古文字资料订正《说文》厥误,追溯造字之源。所作《字说》,将古文字与历史文献相互参证。清末孙治让作《古籀拾遗》、《古籀余论》,以乾嘉以来的考据学为基础,进一步运用偏旁分析法分析古文字结构,基本上摆脱了宋清两代文字考释中臆测附会之风。其《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着作。在《名原》一书中,更试图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揭示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清代金文着录十分丰富,其编书体例主要取法于宋,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录铜器图形为主、铭文考释为辅,一类仅收铭文和考证。与宋代相比,甄选考释较为精善,摹写和印刷日益精确精良,搜集的材料更为丰富。石刻本如《怀米山房吉金图》,木刻本如《捃古录金文》,石印本如《愙斋集古录》等,均有名于时。但也有一些着录铜器断代和分类漫无标准,真伪混杂,摹写失真,考订欠精。

为您推荐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本书是一部汉语古文字字表,摹写古文字的各种形体按时代先后加以排列。全书分三编。第一编古文字,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收现在认识的字3056个,以楷书为字头。下分4栏:商周时代甲骨文,商周时..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➀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书名。徐中舒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汉语古文字体1万余个,均从原件照片或原拓本摹取。依次列表分殷代、西周和春秋战国3栏排列,显示形体演变发展的历史。从中整理列出音义明确的甲骨文、金..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字学专着。高明着。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全书2编,上编古文字学基础,5章:(1)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2)汉字的起源和发展;(3)汉字的古形;(4)汉字的古音;(5)汉字的古义。从理论上阐述古文字的形、音、义。下编..

古文字类编➀

古文字学➀

古文字学:文字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已经废弃不用的古代文字的学科。如西欧对“楔形文字”的研究等。中国通常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为古文字,所以考释甲、金、篆文,探讨其形体结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乃至考察它们与..

《商周古文字类纂》

《商周古文字类纂》:郭沫若着。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影印版。252页。收录甲骨文、金文、古玺印文、石鼓文等古文字近2000字,按照《说文解字》部首及字序编排。每字先列楷书字头,下列古文字字形。每个字形下注明所出自器物..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语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语言):古文字学书。高明着。上下编。八章。上编为古文字学基础,系统论述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下篇为古文字专题。具体论述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综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