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辞研究(语言)

古代修辞研究(语言):

修辞学史研究内容之一。从先秦到晚清两千多年间众多的文人学士发表过不少修辞理论观点,也出现过较有系统的论着。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宋代陈骙《文则》、元代王构《修辞鉴衡》等。在浩繁的诗话、词话、文论、随笔、札记中,大量的有关修辞的论述如散金碎:玉,随处可见。古代修辞研究的特点:(1)强烈的人文性。中国最早论及“修辞”的是《易·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明确地把修辞和立身道德联系起来。先秦诸子的修辞言论也大都体现了人文性,如“情欲信,辞欲巧”、“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等。《诗品》、《文心雕龙》等后来有关修辞的着作结合作家作品谈论修辞,也都注重人文性。(2)学科的依附性。缺乏系统,常与文论、史论、诗话或文字训诂等混杂在一起,没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无处不修辞,修辞不专门,没有真正建立独立的修辞学科。(3)重意轻形。重内容探究,轻形式分析,“文与质”、“辞与意”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但“以意为高”的观点基本占上风。重文辞,轻口语更是古代修辞的传统。(4)不严密性。大多采用随感式、评点式的方法,概念混乱,界限不清。如“比”、“兴”的界限,“风骨”、“文气”的术语,“风格”的含义等。对同一修辞现象的评价或陈陈相因,或互相矛盾。对修辞规律的探求常常是在不同层面做平面的归纳,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以上现象,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现代修辞学兴起才得以改观。

为您推荐

《高尔基研究》

《高尔基研究》:王远泽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版。30万字。包括绪论、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论述高尔基早期创作的阶级实质、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明确指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属于无产阶级思想范畴,是新兴的无产阶级..

《托尔斯泰作品研究》

《托尔斯泰作品研究》:雷成德等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36万字。收入11篇论文。通过托尔斯泰的《幼年、少年、青年》、《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教育的果实》、《黑暗的势力》、《..

《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

《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倪蕊琴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版。28万字。分5个部分:托尔斯泰与俄国同时代作家的比较研究,托尔斯泰与中国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托尔斯泰与欧美文学之关系的比较研究,托尔斯泰与苏联..

《俄国文学研究》

《抗倭演义(壬辰录)及其研究》

《抗倭演义(壬辰录)及其研究》:〔朝鲜〕南永鲁着。韦旭升译着。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版。37.8万字。记述16世纪末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兵败、请求中国明朝出兵共同抗倭终获胜利的历史事件。描绘倭寇施暴行、海上大..

《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

《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李国栋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16万字。共4章。前3章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对夏目漱石的作品进行内发式的研究,从中晚期作品中找出大量作为核心概念使用的“头脑”和“心灵”,与早期作品..

《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

《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副名:兼论与清代文学之关联。金柄珉着。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21.3万字。共6章。从以“白塔”同人为中心的北学派的思想倾向、文学活动、文学观念、创作价值及其与经学派等其他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