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 曲艺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对话表演为主的曲艺形式。一般认为由清同治年间的民间说笑话发展演变而成。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相声擅长讽刺,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它在语言上要求形象、幽默、准确,常用夸张手法。在结构上一般都有四部分: (一) 垫话,即开场白。这是正文以前的话,是开头,作用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二) 瓢把,是承接的话,起过渡到正文上去的作用。(三) 话儿 (也叫正话) ,是正文,是表达相声主题的核心部分。它叙述故事,刻划人物,揭露矛盾,解决矛盾,表现主题。正话部分要紧紧围绕主题“抖包袱”。所谓包袱,就是笑料。“抖包袱”就是把引人发笑的材料先包起来,等把笑的因素铺平垫稳后,在听众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抖开,使人大笑。(四) 收底,即正文结尾,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相声多在高潮中结束,在听众意外之中突然结束。收尾收得好,可以加强教育作用和艺术效果,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声表演形式有单口 (一人) 、对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三种,其中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
相声
出版时间: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