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丹 : 法国哲学家、文艺批评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从小受基督教教育,1906年改信天主教,1908年开始在巴黎研究托马斯主义。致力于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1914—1939年讲授现代哲学。195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圣玛利亚大学成立马利丹中心。他一生著述甚丰,其思想体系以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托马斯主义为基础,吸收古、今其他哲学家的见解,并兼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他认为理性由精神形成,精神由上帝形成,而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最高的存在,认识便是对上帝的信仰。人们的理性认识不能把握对象的本质,只能抽取它的“形式”、“肖像”,成为理性的概念,而作为万物本质的上帝,只有神秘的直觉才能认识,对象的本质,也只有经由“理智之光”来把握和完成,这理智之光便是上帝,“能动的理智”就是对上帝的直觉。在艺术方面,他认为,诗的产生根源于“精神的无意识”,诗属于上帝的启示,因而它是对上帝的直觉途径之一。诗的直觉与上帝相通,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直觉”:它集中反映上帝及其反映在事物中的创造性,由此而获得诗自身的创造性,只有上帝才具创造性的观念,因此诗的直觉表现是对这观念的隐约把握,还把握着上帝即精神的无意识的自由或超越;它所具有的创造性严格规定了诗人的主观性,使诗人隐约地把握和认识内在、外在世界的客观实在;它无须也不可能进行训练,而是自我完成的;精神的无意识是诗的唯一源泉,却非上帝所赐,因而它里面有一种矛盾着的东西,这种东西既“先于概念或非概念”,又“处于明确的、智性的、激动的状态中”,使诗的直觉成为某种理智而模糊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此外,他区别了诗和艺术,认为诗的直觉进入实践,产生了艺术。就对上帝的直觉而言,诗高于艺术。他的重要著作有《艺术与经院哲学》(1920)、《知识程度》(1937)、《艺术与诗歌》(1943)、《人和国家》(1951)和《伦理哲学》(1964)。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