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卜荪

    燕卜荪 : 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早年曾受业于瑞恰兹。从剑桥大学毕业后,30年代先后赴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讲学与任教。1947至1952再次到北京大学讲课,回国后任设菲尔德大学教授。他继承了瑞恰兹的观点,并受到当时流行的分析哲学和语义学批评方法的影响,认为阅读诗歌即丰富个人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的文字分析才能把握诗中的全部思想倾向、情感态度。他提出“晦涩”这个概念用以指“文字上的任何难解之处,这一难解之处不论多么微不足道,都能引起对于同一语言片段的多种不同反应”,它意味着意义所牵涉的范围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赋予“晦涩”以意义的是读者的反应。读者的反应不仅仅取决于诗歌,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心理背景,因为诗歌语言是能被理性阐释的普通语言的一种类型,它与通常的说话习惯和行为习惯相连贯。他把“晦涩”分为七种类型并一一作出例证分析。此外,他认为田园诗这一单纯的文学形式,也包涵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构成“充满生命力的统一体”,他把自己的“文字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并对具体的完整的作品作了示范批评,这种文字分析不对作品作优劣的判断,亦不止于细部的把握,而是从全局的组合来考虑。一般认为,燕卜荪属于“新批评”派,但实则他与“新批评”派有较大的差别。“新批评”将作品的文字与理性的交流和社会背景割裂开来,强调词语极其严格地受上下文约束这种诗歌内部的语言结构的功能,而在燕卜荪看来,读者要不可避免地把话语的全部社会背景带入作品,并对之作出自圆其说的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也许不符合愿意,却又是原意的延伸,这样,作品不再是如“新批评”理解的那样,作为封闭自足的客观物而存在,相反却是开放的,只有不满足于内在语言连贯性模式的寻找,而按其词语使用的不确定的社会意义背景去解读,才能理解作品。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结构主义批评的出现。他的主要著作有:《晦涩的七种类型》(1930)、《田园诗的几种变体》(1935)、《复杂词的结构》、《弥尔顿的上帝》(1961)等。

为您推荐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 意大利神学家和诗人。天主教会认为他是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出身意大利贵族,新柏拉图主义的继承者,经院哲学和实在论的重要代表。其学说称为托马斯主义19世纪末被罗马教..

理查兹

理查兹 : 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诗人。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心理学,并留校任教,讲授英国文学和心理学。1930年曾到中国清华大学讲课,此后长期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1944年起任教授。他的研究范围..

钦提奥

钦提奥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出生于斐拉拉。青年时代学习哲学、医学、文学,后来在斐拉拉、帕维亚等地终生从事教学和创作。他写过许多小说、诗歌和悲剧,主要文艺理论著作有《..

罗斯金

明图尔诺

明图尔诺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原名安东尼奥·塞马斯蒂亚诺,曾担任过乌琴把和罗克托内地区的主教,兼事文学评论,在大学讲授过古典文学。文艺理论著作有《论诗人》和《诗艺》,..

阿诺德

阿诺德 : 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曾任英国教育督学,其间去过法、德、荷兰等国考察教育制度。后任牛津大学英诗讲座教授,任职10年,两次赴美国讲学。主要作品有《巴希斯..

沙夫茨伯里

沙夫茨伯里 : 英国启蒙运动初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受学于洛克,是个与经验主义哲学相对立的自然神论者。主要著作有《论特征》、《论特征》第二编和《论德行或善良品质》等。他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