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人。生于希腊的斯塔吉罗斯城,其父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他早年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后赴雅典求学于柏拉图,受教20年。曾受马其顿王之聘,教育太子亚历山大,讲授荷马史诗和悲剧。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后,回雅典,在吕刻翁自立学园,大量收集抄本、地图和其他科学研究资料,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因经常在走廊边走边讲授,后人称他的弟子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一生研究过哲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及文艺理论等等,著作甚丰,相传达400余卷,但大多散失,传者也残缺不全。留传下来的有:《形而上学》、《工具篇》、《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诗学》、《修辞学》等。其中《诗学》和《修辞学》是古希腊辉煌文艺成就的总结。此外相传还有《论修词》、《论诗人》、《戏剧研究》和《荷马问题》4部著作,都已散失。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每种事物的生灭变化都含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肯定了客观具体事物的第一性,主张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强调认识来源于感觉及逻辑在认识中的作用。恩格斯认为亚里士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称之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他的文艺理论倾向于现实主义,主要是对古希腊史诗、悲剧和喜剧创作的系统总结,其中主要涉及到: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悲剧喜剧的特点和构成、艺术分类、艺术典型、艺术风格等问题。他的文艺理论在欧洲文艺史上具有“法典”的权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