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

    通感 : 一种特殊形式的联想,指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互相交通就是通感,又叫感觉挪移。通感现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很多实例,如果略加区别的话,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听觉向视觉挪移。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这就是将本来诉之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形象。二是视觉向听觉的挪移。如宋祁《玉堂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把本来诉之视觉的“春意”用诉之听觉的“闹”来表现。又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一句,也是用听觉上的“静”字来形容深静的水色。三是听觉向触觉的挪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 “水泉冷涩弦凝绝”, “滑”,“冷涩”本是触觉感受,却用来形容听觉。通感当然不只这三种,还可以有嗅觉向触觉的挪移,嗅觉向听觉的挪移等等。不光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运用通感手法,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也大量运用通感手法。如波德莱尔的著名的十四行诗《相应》,便借用通感手法来表现了声、色、香的内在联系。作者由回声的渺茫、浮荡联想到黑夜与白昼,由一股芳香联想到儿童丰润的肌肤、柔和的笛声和碧绿的草原。韩波的《元音字母》一诗将元音字母赋予色彩:“A黑色,E白色,I红色,U绿色,O蓝色。”通感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利用通感构成的审美意境,可以对事物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作更深更细腻的体会;可以传达出用一般描写、比喻等手法所不能传达出的独特审美感受,道出那种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审美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就是通感的妙用。古典诗词的不少名句成功的诀窍就在于通感手法的运用。当然,通感的运用必须准确、贴切,既能让人一新耳目,又让人感到无理而妙。

为您推荐

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 : 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学语言指在全民族的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和规范化的共同语,即标准语。它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也包括一切科学论著和一般报刊杂志所..

主题

主题 : 文艺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贯穿全篇、概括作品全部思想意义的中心思想。叙事性作品的中心思想表现在各种人物关系、生活事例、各个生活侧面的有机联系中,抒..

想象

想象 : 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在原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和联想,再重新在内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是作家形象思维的主要内容。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

叙述

夸张

夸张 :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创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借助想象加以夸大和强调,从而使描写对象更为鲜明、突出,这就是夸张。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加强艺术效..

风格

风格 : 作家的精神个性在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现的独特性。换句话说,风格就是由作家的精神个性所制约的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的总的特色。例如前人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风为“飘逸”..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 : 文学创作中作家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虚构、白描、夸张等等。是为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表现手段,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