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 : 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作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交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为被贬官的范仲淹申辩,坐贬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召回任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擢知制诰,大力赞助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不久新政失败,又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至和元年(1054)召回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提倡平实的文风,苏轼兄弟及曾巩等人均于是科中举,天下文风为之一变。嘉祐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神宗初,知毫、蔡等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坚请致仕。熙宁三年(1070)自号六一居士,次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颖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博学多才,精通史学、金石学,又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早年即学习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曾补缀校定《韩愈文集》以为标榜。他的古文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道先于文,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在语言风格上,取法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而加以发展,提倡平实自然切于实用的文风,以反对浮靡华艳的西昆体“时文”和怪僻艰涩的“太学体”。他自己的古文创作则以很高的艺术成就起了示范的作用。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都是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政治斗争中写成的议论文,表现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分析透辟,富有内在逻辑力量,语言从容委婉、笔端富于感情。他的叙事写景抒情怀人的散文文学色彩浓厚,最能代表其散文成就。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秋声赋》等,都是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他以突出的创作实绩对宋代散文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诗歌成就不及散文,但也以富于才华的创作为宋诗独特风格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表现出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但避免了险怪生僻,注意语言的生动流畅。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紫石屏歌》等名作,都能以雄畅奔泻的笔力传达出独特的风致韵律。大部分写景抒情之作,清丽秀美,风姿绰约,情韵悠长。如《晚泊岳阳》、《戏答元珍》等。亦善于论诗,曾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观点,产生过很大影响。所著《六一诗话》以笔记漫谈的方式论诗,是“诗话”形式的开山之作。还开创了宋人以诗论诗的风气。亦擅长写词,不过内容较狭窄,仍以表现恋情相思、惜春悲秋为主,词风近于冯延巳,与晏殊并称,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词,笔调婉转,情思深挚,意境深远,是北宋婉约词的名作。欧阳修以高超的文学识见和卓著的创作实绩而成为当时的文坛宗主,“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扶植荐拔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成功地变革了诗风和文风,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著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所著史书除《新唐书》外,还有《新五代史》传世。

为您推荐

欧阳詹

欧阳詹 : 唐代散文家。字行周,晋江(今福建泉州)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等同登进士,人称“龙虎榜”。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与韩愈、李观友善,文学上引为同道,是古文运动的积极..

《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文忠公集》 : 别集名。北宋欧阳修撰。修谥文忠,故名。南宋周必大等编辑考订而成。共153卷,附录5卷,其中包括修自定的《居士集》50卷。《居士集》是欧集中最早的本子,但宋刻本大都散佚,现仅存..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 : 中国现代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笔名春柳、桃花不疑庵主。湖南浏阳人。1989年5月生。15岁时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加入..

欧阳修(诗歌)

欧阳修的传说

欧阳修的传说:文学家传说。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因主张革新,数遭贬谪。其散文平易流畅、委曲婉转,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说流传于安徽滁县、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