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

    后七子 : 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以李、王为代表。因有别于先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故称“后七子”。他们基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而且走得更远,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李攀龙古诗模拟古乐府,近体诗模拟盛唐,文则生吞活剥三代两汉,“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七子之间,相互标榜,声势很盛,以致摹拟成风,产生不良影响。

为您推荐

桐城派

桐城派 : 清中叶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櫆、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但后来桐城派作家,却不一定都是桐城人。桐城派倡“义法说”,所谓“义”,指文章..

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 : 明代前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因代表人物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故名。茶陵诗派不满于台阁体,主张学诗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由于诗歌内容贫弱而未能开创诗坛新局面;..

前七子

前七子 : 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何为代表。他们对文学的主张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倾向是反对台阁体,大多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

苏梅

台阁体

台阁体 :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代表作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其体特征是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应制题赠之作,形式典雅工丽。号称词气安闲,..

临川派

临川派 :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文采派”,或“玉茗堂派”。其代表人物是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汤显祖。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束缚,反对吴江派“按字模声”、 “字协律而不工..

苏黄

苏黄 :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宋史·黄庭坚传》:“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两人不但以诗歌齐名,而且以擅长书法齐名,赞扬或批评他们的人,都常以“苏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