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文艺》

    《大公报·文艺》 : 文艺副刊。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为中国近代较早的报纸。主持者屡有更换,报纸性质与倾向也屡有变化。通称旧《大公报》。1926年,“新记”公司接办该报。1936年,《大公报》上海版创刊。抗战爆发后,天津版迁往汉口再迁重庆出版,上海版迁香港再迁往桂林出版。胜利后,两地版复。1933年9月,设《文艺副刊》,杨振声、沈从文主编,每周两期,至1935年8月,共出166期。9月起,沈从文、萧乾主编,每周四期,更名《文艺》。1936年4月后,由萧乾单独署名发稿。1935年9月到1938年8月,共出372期。从1933年到1937年, 《大公报》文艺副刊最为兴盛,对文艺界影响也很大。通常所提《大公报·文艺》即指这段时间。是当时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作家的重要文学阵地。该刊强调文学自身的发展,政治倾向较淡。从“五四”至30年代初蜚声文坛的作家多在此发表作品。如周氏兄弟、朱自清、冰心、老舍、戴望舒、冯至、朱光潜、废名等。1935年后,不少左翼作家作品得以发表。如荒煤、萧红、萧军、胡风、叶紫等人的作品。该刊注重培养新人,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艾芜、严文井、欧阳山、辛笛、陈敬容的作品都曾发于该刊。在评论方面,有李健吾(刘西渭)、李长之等人的批评与书评。“京派与海派”论争、“大众语和通俗化”的讨论都是由该刊发起的。该刊积极译介世界文学作品,除译作外,不时推出特刊,还辟有“文艺新闻·海外”“伦敦文坛”等栏目。1936年,林徽因主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以及该刊设立文学奖金,涌现出《日出》、《画梦录》、《谷》等获奖作品,更扩大了在文艺界和社会的影响。抗战期间,各地《大公报》曾设立《战线》、《战国》、《文艺》(港版)等副刊。抗战后上海、天津版《大公报》设《文艺》与《星期文艺》,但规模或影响,均无法与抗战前相比。

为您推荐

公报派

公报派 : 19世纪90年代出现于澳大利亚的一个文学流派。《公报》1880年在悉尼创刊,主要创始人是海因斯和阿基布尔德。他们宣传激进主义,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团结了一批作家,形成..

《万国公报》(广学会)

《万国公报》(广学会):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机关报,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07年5月30日林月..

新记大公报公司

新记大公报公司: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三人也被称作大公报“三巨头”。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新记大公报公司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为方针经营..

《大公报》(天津)

《大公报》(香港)

《大公报》(香港):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现如今的《大公报》的报道立场与其他大报相比,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已经偏..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委托民间报房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

《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而复刊。吴鼎昌独资5万元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人总编辑兼副经理。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