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一词古已有之,据《论语·先进》记载,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这里的“文学”并非今天作为艺术一门的文学,而是指文献之学,即“博学于文”的意思。直到两汉,“文学”仍然指“学术”,如经学、史学等,朝廷征用的“文学之士”或“贤良文学”并非今天所谓“诗人”或“作家”,而是学者。与现代“文学”观念相当的是“文章”。文章的本义是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用来比喻语言的文采。凡是文采斐然可观的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都被称为“文章”,或简称“文”。这种“文章”的观念始于西汉,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在西方近代文学观念引进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就是文章之学。清朝经学家如戴震、古文家如姚鼐都曾有“义理”、“考据”、“文章”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的学科分类,“义理”指哲学、伦理学等,“考据”指史学、目录学等,“文章”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文学。“文章”的界定,是根据表现方式即所谓“艺”,而“艺”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文采。从语言的角度来界定文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无论是古人编的文学总集如《文选》、《古文辞类纂》等,还是今人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要将许多书启、碑铭、奏议、论说等应用文字收入,而被古今尊为文坛泰斗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其实就是古代写应用文的大手笔。他们的本领主要就在于能将奏议、碑铭、论说、书启,甚至便条,写得文采斐然,令人玩味。其实,这种“文章”的观念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谁也不可能将鲁迅的“杂文”排出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这些“杂文”并非文学创作,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文字,如书信、序跋、政论、新闻评论等。有趣的是,今天被视为文学杰作或巨着的《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在古代却入不了文学之林,正史《文苑传》中有许多写应用文的高手,却没有王实甫、施耐庵、曹雪芹等人的一席之地。这并非古人“有眼无珠”,而在于古今文学观念不同。今天将“创作”定义为文学,古代将“文章”定义为文学,而所谓“文章”,主要指诗文,却不包括通俗小说和戏曲。

为您推荐

文章正宗➀

文章正宗:总集。44卷。南宋真德秀(1178-1235)编。德秀字景元,后改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蒲城(今属福建)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尊崇道学,以朱熹为宗。着有《大学衍义》、《西山文集》等。本书正集24卷、..

文章辨体序说➀

文章辨体序说:文体论着作,系《文章辨体》一书的序论。明吴讷(1372-1457)撰。讷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有《小学集解》、《祥刑要览》、《唐宋名贤百家词》等。所编《文章辨体》50卷、《外集》5卷,采辑..

特约评论员文章(新闻)

特约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冠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强调作者的身份。其任务是就当前较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思想问题发表独到见解。规格略高于本报评论员文章。主要邀请有关机关或理论学术..

编辑部文章(新闻)

评论员文章(新闻)

评论员文章:规格介乎社论与短评之间的中型评论文体。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升格为社论。它不象社论那样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或同级党委(包括其他组织领导)的意见,但它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也具有某些权威..

周培源文章引起的风波(新闻)

周培源文章引起的风波:“四人帮”借批判周培源的一篇文章把攻击矛头指向周恩来。1972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一个华裔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后指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要北大把理科办好,提高基础理论水平,还强..

为《工人报》写的文章(新闻)

为《工人报》写的文章:列宁写于1899年下半年,是列宁为基辅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秘密机关报《工人报》写的一组文章,包括《给编辑部的信》、《我们的纲领》、《我们的当前任务》、《迫切的问题》。列宁在这几篇文章中,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