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学

校雠学:

校勘文字、订正错讹的学科。又称“校勘学”。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错误、脱衍、错版缺页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校勘文字、订正错讹,以求得到古书的原貌或正本,便成为历代许多学者终生致力于斯的一门学问。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等人就有了校理古书的实践。西汉成帝时,皇家藏书堆积如山,十分混乱,刘向奉命典校这些藏书,编为定本,每一书校毕,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请皇帝过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理古书的活动,“校雠”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刘向的《别录》中。刘向还对“校雠”作了明确解释:“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就是比勘文字异同,订正脱衍讹误等。事实上,校雠作为一门专家之学,就正式成形于西汉。东汉以后,朝廷还特设有“校书郎”一官,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校雠学在清代达到极盛,成为风行一时的热门。校雠的主要内容是“找错字”,这种看来很简单的工作是一门技术性特强的学问,非专家不能登堂入室。校雠学与目录学、版本学关系密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曾有人主张以校雠学来囊括目录学和版本学,或以目录学来包括校雠学和版本学,现代则有“古典文献学”一名,来将校雠、目录、版本这三门有亲缘关系的学问合而为一。现代史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将校理古书的方法分为四种:一曰对校法,即用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到不同之处,就加以注明;二曰本校法,即用本书的前后互相比证,发现其中的异同;三曰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四曰理校法,即考证比勘古书字词篇章的内在逻辑,分析文章的字例、词例、句型、语法等。剖析条理,推究文义,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是非判断。理校法没有版本上的依据,主要是依靠校勘者的学识,因此最能显出一个人的水平,但也是最危险的方法。

为您推荐

校雠目录学纂要➀

校雠目录学纂要:校雠目录学着作。蒋伯潜编着。全书分3部分:(1)绪论。谈校雠目录学之意义和书籍略史;(2)正编。上编论校书编目之历史,凡9章,前4章按时代述官私校录;后5章按学科叙古代目录。下编为校雠目录学之内容,凡9章,分别..

校雠略➀

校雠略:我国第一部目录学理论专着。宋*郑樵撰。89篇。为作者所撰《通志》二十略之一。阐述了关于“亡书”和“求书”、图书分类、目录体例和编目入选等理论。是《图谱》、《金石》、《艺文》诸略的说明书。虽未能尽阐..

校雠学史➀

校雠学史:校雠史书。今人蒋元卿着。6章。第1章发凡起例,阐论校雠学及校雠学史之定义;2至6章分别叙论校雠学史发展之五个时期,即发韧时期(三代、孔子)、建立时期(两汉)、衰落时期(魏晋至隋)、复兴时期(唐宋元明)、鼎盛时期..

刘向校雠学纂微➀

续校雠通义➀

续校雠通义:校勘论着。刘咸炘着。咸炘,四川双流人,1928年任成都大学教授,目录学家。有《目录学》、《校雠述林》等着作。该书为续*章学诚*《校雠通义》之作。17篇:通古今、治四部、外编、定体、汉志余义、溯郑荀王阮、明隋..

校雠通义➀

校雠通义:校雠学论着。清*章学诚撰。内篇3卷,外篇1卷。内篇有:原道、宗刘、互着、别裁、辨嫌名、补郑、校雠条理、着录残逸、藏书;补校汉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竑误校汉志;汉志六艺、汉志诸子、汉志诗赋、汉志兵书、汉..

校雠学➀

校雠学:①名词术语。校雠及通过校雠事业的总结而建立的学科。以研究书籍本身为目的。有广、狭两个界义:狭义仅指比勘篇籍文字同异而求其正;广义为治书之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藏弆、流通诸内容。起源于春秋孔子,奠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