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诗经通论

[诗经]诗经通论:

(清)姚际恒撰 姚际恒(1647-约1715)清安徽新安人,字立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字善夫),号首源。

长期居住在浙江的仁和。康熙时诸生。与毛奇龄同时,也是毛在学问上的诤友。少折节读书,泛滥百家,既而尽弃词章之学,专事于经。阅十四年而成《九经通论》。此外并有《古今伪书考》、《好古堂书画记》、《庸言录》等着作。据闫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与张穆《阎潜邱先生年谱》所载,阎若璩对于伪古文《尚书》的考证,多引证姚际恒《尚书通论》的见解。毛奇龄《西河诗话》也盛称其经学根柢的深厚。可见在清初,姚际恒即以博淹通敏与大胆疑古为学术界所见重。

其所着除《九经通论》中的《诗经》、《仪礼》两种,以及《古今伪书考》、《好古堂书画记》等几种外,大多已亡佚。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在《诗经》研究中是一部重要的着作。宋代开始,学者对“传”、“笺”、“诗序”的本身发生怀疑。

最初是欧阳修的《毛诗本义》和苏辙的《诗经传》,后来又有郑樵的《诗辨妄》和王质的《诗总闻》,而集大成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宋代以后,又有一些祖述毛、郑的人,据《诗序》来攻击朱熹,如马端临明白地提出“书序可废,而诗序不可废”“雅、颂之序可废,而十五国风之序不可废”;在清朝汉学大盛的时候,像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篇》、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都是以攻朱尊序着名的。

尊序与宗朱,是几百年诗经学研究中激烈争论的中心。在这期间,能够不牵涉到这个议论纷争中去,而能从诗的本义说诗的,只有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几个人。

《诗经通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依傍诗序,不附和集传,能从诗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从而对诗经的内容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解释。作者在自序中谓“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摆脱汉、宋人的门户之见,大胆地怀疑古人的说法,置诗经于平易近人之境,这种自由立论,不拘泥于朴学家繁琐饾饤的考据,开辟了说诗的新风气。

姚氏指出《集传》虽然表示力反序说,但因袭旧说之处仍然不少,甚至于“时复阳违之而阴从之”。元、明以后,朱熹的《诗集传》被封建朝廷定为科举取士的准则,同样成为拘囿知识分子头脑的工具,姚际恒的这种抨击,客观上起了一种启蒙破惑的作用。

当然,姚际恒终究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他不能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和传袭的《传》、《疏》学说所局限。

对于一些天真活泼的男女恋歌,他都认为是“刺淫之诗”。对于一些男女相思之情的作品,姚氏同毛、郑一样,硬加上君臣或朋友思念等等的封建教条,将正面的描写说成反面的讽刺。可见他虽然可以攻诗序、攻朱熹,而对于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系统是不能打破的。

本书有道光十七年(1837)韩城王笃刻本;又有1927年双流郑璋覆刻本;顾颉刚先生曾据王刻本加以校点,1958年中华书局采用此本重印。

为您推荐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字学专着。高明着。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全书2编,上编古文字学基础,5章:(1)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2)汉字的起源和发展;(3)汉字的古形;(4)汉字的古音;(5)汉字的古义。从理论上阐述古文字的形、音、义。下编..

《中国戏曲通论》

《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50万字。共11章。前4章对中国戏曲作总体研究,论述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方法等;以下5章分论戏曲文学、音乐、表演、..

《书法通论》

《书法通论》:丁文隽编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版。10万字。108幅图。作者在30年代末所着《书法精论》基础上加以修订改写。以通俗的语言论述书法的基本知识和起码的基本功。分9章:一、书法的起源与汉字的书法,介绍..

《中国考古学通论》

《甲骨学通论》

《甲骨学通论》:王宇信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50.3万字。分绪论、上篇、下篇3部分,共16章。总结9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果,论述甲骨学的基本规律、研究方法与重要课题,甲骨学论着和所收甲骨文的流传与现藏,着名..

音韵学通论(语言)

音韵学通论(语言):音韵学书。三册。马宗霍着。元音篇论自然之音与摹仿之音,涉及了字源学的某些问题;变音篇论音随时地的变化;古音篇论古音的断代、双声叠韵、群经音注凡例、《说文》音读、古韵分部、古声分类以及阴阳对转..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语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语言):古文字学书。高明着。上下编。八章。上编为古文字学基础,系统论述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下篇为古文字专题。具体论述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综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