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变风变雅”之说的影响,唐代成伯玙又提出了“颂亦有正变”之说:“《雅》既有正,《颂》亦有正。
《清庙》至《般》为正《颂》也。《风》、《雅》既有变,《颂》亦有变。
……鲁、殷为变《颂》,多陈变乱之辞也。”南宋王柏《诗疑》也说:“颂有两体:有告于神明之颂,有期愿神祉之颂。告于神明者,类在颂中;期愿神祉之颂,带在风、雅中。鲁颂四篇,有风体,有小雅体,有大雅体,颂之变体也。
”此说影响不大,今人多不议。
受“变风变雅”之说的影响,唐代成伯玙又提出了“颂亦有正变”之说:“《雅》既有正,《颂》亦有正。
《清庙》至《般》为正《颂》也。《风》、《雅》既有变,《颂》亦有变。
……鲁、殷为变《颂》,多陈变乱之辞也。”南宋王柏《诗疑》也说:“颂有两体:有告于神明之颂,有期愿神祉之颂。告于神明者,类在颂中;期愿神祉之颂,带在风、雅中。鲁颂四篇,有风体,有小雅体,有大雅体,颂之变体也。
”此说影响不大,今人多不议。
[诗经]正歌: 语出《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
[诗经]大雅小雅: 大雅、小雅究竟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来众说纷纭,其主要说法有:1.政有小大说。《毛诗序》:“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孔颖达《毛诗正义·诗序疏》:“《小雅》所陈有饮食宾客、赏劳群臣、燕赐以怀诸..
[诗经]《诗经》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中直接诉说了创作的目的与态度,反映了周人朴素的文学观念,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诗经》作者十分重视诗歌的政治功利目的,如“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
[诗经]颂: 颂为宗庙祭歌,古今学者对此认识相同,分歧主要在对颂字本义及颂诗命名之由的理解不同,如:1.颂为颂美。《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2.颂为舞容。阮元《研经室一集·释颂》:“颂之训为美盛..
[诗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语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杜预注:“志,古书。”可知古代前贤已注意到言辞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