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芦沟桥》联合公演

    《保卫芦沟桥》联合公演 :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话剧工作者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爱国戏剧活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的决议,并决定集体创作一部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3幕剧《保卫芦沟桥》。
  《保卫芦沟桥》是一个紧密配合政治形势,迅速反映中国抗战现实的剧本。剧本由于伶、崔嵬、张季纯、王震之、马彦祥、石凌鹤、姚时晓、宋之的、阿英、塞克、陈白尘、章泯、袁文殊等17人参加写作,由夏衍、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4人整理,阿英写代序。剧本主题歌由塞克、孙师毅、盛家伦等人作词,冼星海、周巍峙、唐学泳等人作曲。全剧由3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第二幕《芦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第三幕《全民的抗战》。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于伶等7人,负责演出筹备工作,导演团由洪深、唐槐秋、袁牧之、金山、石凌鹤、宋之的等19人组成。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近百名演员参加了演出工作。
  1937年8月7日,《保卫芦沟桥》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公演。每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有时还需加演临时场来满足群众的要求。尽管这个戏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由于作者和演员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迅速在舞台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歌颂了人民群众、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抗日精神,演出在广大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


  《保卫芦沟桥》是中国戏剧工作者团结抗日的先声,它揭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话剧运动进入了抗日战争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剧本还有田汉的《芦沟桥》,张季纯的《血洒芦沟桥》,陈白尘的《芦沟桥之战》。这些剧本都在当年发挥了战斗作用。

为您推荐

巴拉卡,I.A.

巴拉卡,I.A. : 美国黑人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勒罗依·琼斯。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4年起,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两年,担任过精神之家剧院的导演,还受民族主义者..

保加利亚戏剧

保加利亚戏剧 : 保加利亚民族戏剧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的萌芽状态是一种宣传爱国思想的简单对白形式。表演者多为教师和学生,学校集会时在公共场所演出。后来逐渐出现了翻译或改写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А.Н.

奥斯特洛夫斯基,А.Н. :   俄国剧作家。一生为俄国舞台提供了近50部剧本,创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为俄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生平  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莫斯科小奥尔顿卡街(现改名为奥斯..

巴克,H.G.

奥特韦,T.

奥特韦,T. : 英国剧作家、诗人。1652年3月3日生于苏塞克斯郡。曾在牛津温彻斯特学院和基督教会学习。1671年辍学赴伦敦学戏未成,重返牛津开始剧本创作,著有悲剧与喜剧多部。1685年4月10日死于伦敦。他的喜剧..

巴西戏剧

巴西戏剧 : 16世纪时,巴西的印第安民族曾经在葡萄牙传教士的指导下,演出庆祝节日的宗教剧。但是直到18世纪以后,才有巴西出生的作家撰写剧本。萨尔瓦多·德·梅斯基塔用拉丁文写作古典神话题材的诗剧;若瑟·博..

邦德,E.

邦德,E. : 英国剧作家。生于伦敦郊区的一劳动者家庭。15岁辍学,做工谋生。22岁时开始写剧本,1965年他的《被拯救》在皇家宫廷剧院演出后成为专业剧作家。在此之前,该剧院还上演了他的《主教的婚礼》。邦德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