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维,L.

    茹维,L. :   法国演员、导演和戏剧活动家。生于克罗松市一医生家庭。在巴黎读书时曾参加业余演出活动,后来加入卡拉马佐夫兄弟剧团,巡回演出打斗戏,开始演员生涯。
  茹维于1913年加入J.科波的老鸽巢剧院,开始任舞台机械师,并在一些戏里兼串小角色,后来成为舞台监督。L.茹维在C.杜兰导演的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中饰安·艾古契克爵士,他的演技以新意征服了巴黎观众和戏剧界。
  茹维追随科波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随军医护人员身份在后方医院工作。1917~1919年跟随科波赴美演出。
  1922年,茹维应聘到香榭丽舍喜剧院担任舞台总调度,后任剧院院长至1934年。在这里,他除了重新演出老鸽巢剧院的保留剧目外,还演出了J.罗曼、阿莎尔、J.科克托、F.克罗梅兰克(1885~1970)等人的新作。J.季洛杜的第一部剧作《安菲特吕翁38》和《插曲》由茹维于1928年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从此两人结成生死之交,季洛杜每写一部新戏必交茹维上演,茹维成了季洛杜戏剧的忠实体现者。
  1934年秋,茹维迁往雅典娜剧场,并把它改建成自己的路易·茹维剧院。此时,茹维还被国立戏剧学院聘请为教授,培养出不少才华出众的演员。1941年,德国占领者禁止他演出被视为"反文化的"J.罗曼和季洛杜的剧作,茹维率剧团离开巴黎赴拉丁美洲演出。
  1941~1945年,茹维及其剧团在拉丁美洲15个国家巡回演出376场,向外传播了法兰西文化。同时,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也深深影响了他,为他的表导演艺术和感情注入新鲜血液。回到巴黎之后,茹维及其剧团继续在原雅典娜剧场演出。他先后导演了季洛杜的《夏约的疯女人》、J.热内的《女仆》以及莫里哀的《唐璜》和《伪君子》等剧目。他还多次率领剧团赴近东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演出,1951年病逝。
  茹维的戏剧思想以D.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为基础,认为舞台上的人物创造不是基于热情,而是基于清醒的理智,演员应该尽可能完美无缺地再现台词,并且给观众以这是由演员创造的印象。他要求演员付出艰巨努力,但不要违背顺乎个人气质的自由表现。他的导演处理流露出他个人的强烈表现手法,那是一种冷峻的幽默,而且有意以断断续续的方式将之传播到观众中间。
  茹维强调舞台演出效果的完美,追求的是手法洗练与平衡以及恰如其分地摆平现代趣味和传统习惯的关系。他往往为自己导演的戏设计舞台布景,风格明快,别具一格。
  茹维在20年代因志同道合与之共同组成卡特尔的C.杜兰、G.皮托也夫和G.巴蒂4人中,是对法国戏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人。

为您推荐

《清明前后》

《清明前后》 : 中国话剧作品。茅盾作于1945年,由中国艺术剧社于1945年9月26日在重庆首演。导演兼主演赵丹。   全剧5幕。1944年5月重庆国民党政府举办所谓"法币折合黄金存款",诡称以出售黄金收缩通货。结..

萨罗扬,W.

萨罗扬,W. : 美国剧作家、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幼年丧父,15岁失学,利用公共图书馆自学。   萨罗扬第一部上演的剧目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心在高原的人》改编的独幕剧《我的心在高原》 (1939)。此剧后来..

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

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 : 两年一度的全国性评奖活动。1982年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1980~1981)全国优秀剧本评奖。评委会由28人组成,曹禺为主任,张庚、陈白尘、吴雪、胡可、凤子..

日本戏剧

萨拉萨尔·邦迪,S.

萨拉萨尔·邦迪,S. :   秘鲁剧作家。生于利马。青年时期从事新闻工作。曾到法国留学。回国后,创办利马戏剧俱乐部,从事革新秘鲁戏剧的活动。1947年,第一部剧本《爱情,伟大的迷宫》获得秘鲁的戏剧奖。1951年..

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首次召开的全国戏剧创作会议。1962年3月2~26日在广州举行。   在广州会议召开之前,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 4个调查小组,..

琼斯,R.E.

琼斯,R.E. : 美国舞台设计家。毕业于哈佛大学。1913年赴欧学习舞台艺术,曾接触过A.阿庇亚与雅格·柯普等欧洲戏剧艺术革新家,又为著名导演M.莱因哈特设计过《威尼斯商人》的布景,受到这些先驱人物的艺术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