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波,J.

    科波,J. :   法国导演、演员、戏剧革新家、作家。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铁饰艺术工匠。科波在中学读书时已深深爱上戏剧,和同学一起登台演出自己的处女作《晨雾》。他多才多艺,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1909年与法国两位著名作家A.纪德(1869~1951)和J.施伦姆贝格(1887~1968)一起创办了至今仍为法国文坛注目的文学刊物《新法兰西评论》。1911年,巴黎的艺术剧场上演了由科波改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获得成功。他意识到英国的戈登·戈雷、瑞士的A.阿庇亚、俄国的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革新给戏剧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为改变法兰西喜剧院以及众多商业性剧院的明星制积习,于1913年组织了同人剧团,把巴黎塞纳河左岸一座小剧场,改建成日后大名鼎鼎的老鸽巢剧院。从此,科波彻底抛弃了他从事多年的画廊艺术顾问和文学戏剧评论工作,完全献身于戏剧事业。
  老鸽巢剧院自1913年建成以来,遵循科波建立"新戏剧"的宗旨,第一年,除上演莫里哀、W.莎士比亚以及缪塞、H.贝克的名剧外,还首演了P.克洛代尔、盖昂、R.马丁·杜·加尔等作家的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科波以及老鸽巢剧院的优秀演员C.杜兰、L.茹维等应征入伍。1917~1919年,法国政府委派老鸽巢剧院赴美为表示"法兰西的致敬和微笑"演出两年,受到巨大欢迎。科波还在纽约建立了法国式的盖利克剧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是科波和他的门徒在老鸽巢剧院演出的鼎盛时期。演出剧目十分丰富。1924年科波自动放弃老鸽巢剧院的领导职务,到勃艮第乡村建立戏剧学校,按他的方法进行演员培训。1936年他被聘为法兰西喜剧院分红演员,并在1939~1940年间被任命为院长。他试图借机向古老的剧院吹革新之风,但被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和投敌的维希政权视为不受欢迎的人,于是回勃艮第,直至1949年逝世。
  科波既是传统的体现者又是积极的革新家。他反对大明星统治舞台,要求他的剧团成员不去追求个人成名,而是让全体演员在导演指导下以最大努力保证整个演出的质量。他反对虚假浮夸华而不实的戏剧演出,主张建立"非剧场性"的"诚实质朴的戏剧"。他要求演员尊重台词,演员"不应该按自己的随意性去重新创造戏剧,而应使自己和剧作家合而为一",以表演去展示剧作的内涵。在上述这些原则指导下,科波的导演风格极其洗炼、朴实无华。他不愧为法国20世纪上半叶影响深远的著名导演和戏剧活动家。

为您推荐

柯涅楚克,А.Е.

柯涅楚克,А.Е. :   苏联剧作家。生于乌兰克工人家庭。当过铁路工人。1929年毕业于基辅国民教育学院文学系。1952年后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柯涅楚克的成名作是《舰队的毁灭》(1933)。此剧描写革命水..

凯德洛夫,М.Н.

凯德洛夫,М.Н. : 苏联导演、演员。1920年入格里鲍耶陀夫戏剧学校学习,自1924年起成为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1933年执导由М.高尔基小说改编的《在人间》。1936年作为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助手,带领一批..

康特,M.

康特,M. : 芬兰女剧作家。出身于工人家庭。女子师范学校肄业。1880年从事剧本创作。第一部剧本《偷窃》(1882)以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批判了酗酒恶习和宗教迷信活动,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康特受H.易卜生..

康格里夫,W.

抗敌演剧队

抗敌演剧队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演剧方式进行抗日宣传的文艺团体。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1938年8月组建于武昌。   组成与建制  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华北、上海、南京等..

抗敌剧社

抗敌剧社 : 中国文艺团体。1937年12月11日成立于河北阜平,隶属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白瑞林、罗东、汪洋、刘肖芜、刘佳、丁里、徐守恒、侯金镜、王久晨等先后当过剧社领导人。主要成员有杜烽、胡朋、胡可、田..

柯克兰(大),C.

柯克兰(大),C. : 法国著名演员。通称大柯克兰,以与其著名演员弟弟小柯克兰相区别。大柯克兰在法国国立戏剧学院毕业后于1861年加入法兰西喜剧院,在那里工作26年。1887~1890年在欧、美各国巡回演出。1890~1892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