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夫 : 苏联导演、剧作家,苏联功勋艺术家(1983)。1951年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Ц.А.萨夫钦柯教研究室)。他曾参加过萨夫钦柯执导的影片《第三次打击》的拍摄工作。作为萨夫柯拍摄《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1951)的副导演,他开始了导演生涯。该片在萨夫钦柯死后由他与В.Н.纳乌莫夫合作完成。从此,他俩开始了创作上的合作。在基辅电影制片厂,他们共同执导了《动荡的青年时代》(1955)。影片叙述了在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期乌克兰共青团员的故事。在影片《保尔·柯察金》(根据Н.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改编,1957)中,他们把主人公性格的一般处理同情节发展的强烈节奏结合在一起。从1957年起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就一起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在这里他们编导了反映早期共青团员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影片《风》(1959)。以后,又共同编导了一些影片。1961年,俩人执导了反法西斯影片《给出生者以和平》(与Л.Г.佐林合编,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和国际影评联合奖等)。影片对人物心理挖掘深刻、将英雄主义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受到了好评。他们的作品主要以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
70、80年代他们合拍的主要作品有:《乌伦施皮格的传说》(根据德·科斯特小说改编,4集,1977,1978年获全苏电影节奖,1980年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主要奖等)、《43年的德黑兰》(1981,瑞士、法国合拍,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全苏电影节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73,6集电视片,1975年发行)、《涅弗佐罗夫伯爵的奇遇》(根据А.Н.托尔斯泰作品改编,1982)、《岸》(1984年,根据Ю.В.邦达列夫作品改编,编剧为阿洛夫、纳乌莫夫和邦达列夫,获全苏电影节主要奖)。从1980年起,阿洛夫与纳乌莫夫一道领导全苏国立电影学院的教研室工作。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