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隆当政后 : 国内的电影生产开始复兴,但反映社会政治题材的进步影片受到新闻检查。统治电影银幕的是娱乐片以及歪曲历史的影片和侦探片。有影响的影片只有几部:《岛上人》(1951)、《血痕》(1949)和《浑水在流动》(1952)以及《南方的船坞》(1953)、《灰色街道》(1954)。
从50年代中期起,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放松了新闻检查及在庇隆时代离开祖国的电影工作者陆续回国),阿根廷电影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国内的影片生产又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实际上只租用了一部分外国影片。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开始为生产高质量的国产故事片而斗争。电影俱乐部网络有所扩大,出版了一批严肃的电影杂志并成立了电影导演协会和实验电影协会。1956年建立国家电影学院。
60年代初,一些导演的创作被称为“阿根廷新电影”,他们建议阿根廷电影应走另一条发展道路——改进电影的艺术结构。这些导演由于缺乏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和审美的立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表现上,并受到欧洲学派、尤其是法国“新浪潮”学派的影响。《一夜囚徒》(1960)、《被抓住的手》(1961)和《空中的狭长带》(1968)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感情冷漠和敌对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表现“垮掉一代”题材的影片有《年轻的老人们》(1961)和《小鸟戈麦斯》(1965),它们揭示了在资产阶级娱乐工业中商业活动的残酷规律。60年代中期,由于生产的持续性危机、新闻检查的加强、缺乏统一的创作纲领以及主要靠租外国影片,“新电影”走向衰落。一些导演移居国外,不少导演则放弃拍片。
1968年成立了两个电影团体,决定脱离国家系统组织拍片。一个团体叫“五人小组”,第二个团体叫做“解放电影小组”,它认为电影艺术的主要任务是要参加到人民的革命解放运动中去。秘密拍摄的《炉火正红》(1968)堪称纲领性影片,其宏伟的历史画面揭示了国内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势,为新的“战斗电影”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初,《血战》(1972)和《墨西哥,被冻结了的革命》(1970)发展了政治电影的原则。在较短的政治稳定时期(1976年军事变动前)拍了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起义的巴塔哥尼亚》(1974)及心理剧《喘息》(1974)和《拉乌利多》(1975)。70年代末阿根廷电影业又一次遇到危机,每年生产约20部左右。一些进步的导演已无法继续工作,他们中许多人离开祖国,影坛被商业影片(《妈妈的微笑》,《我相信》和《疯女人》以及其他影片)所充斥。然而,对于室内剧心理电影题材的探索也是饶有兴味的,如《岛》(1979)、《恐怖事件》(1980)、《亲爱的女友》(1979)、《走出深渊》(1979)和《如此可怕的地狱》(1980)。
1980年生产32部影片,其中大多数是音乐片和侦探片。国内出版的电影杂志为《电影先驱》,主要论述阿根廷电影的商业观点。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