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顿

    音顿 : 指诗行中修辞性的而非音律性的停顿或中断。这种停顿若出现在诗行前头,便叫做行首停顿;若出现在诗行中间,则叫做行中停顿;若出现在接近诗行结尾处,则叫做行末停顿。紧接于重音的音顿叫阳顿,紧接于非重音的音顿叫做阴顿。阴顿分为两类:在抒情诗中,音顿前的音节一般为音步中的弱音;在史诗中,音顿处则出现另一个弱音节。通常以标点为标志的诗行音顿相当于歌曲中的换气,它与诗行中的音律形成一种鲜明对照效应。诗行中也可以不出现音顿,也可以出现不止一个音顿,还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较为短暂的或不太明显的弱音顿。对于这些弱音顿,传统音律学家称之为次音顿,而语言学音律家者或声学音律学者则称之为音连接点。
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格律学中,音顿这个术语用于指音步中的词尾;诗行中的“主要音顿”通常在第三或第四个音步中出现。在欧洲古典格律学中,音顿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技巧,它完全属于音律范畴,而不可与现代诗律中的停顿混为一谈。在对古典诗歌作格律分析时,批评家通常使用诸如“三半音步”音顿(出现在第三个半音步之后)、“七半音步”音顿(出现在第七个半音步之后)等术语来指明音顿的位置。
在欧洲古典诗歌、传奇诗歌和古英语诗歌中,音顿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是英语诗歌中,只有在抑扬格五音步诗行出现后,富于变化和富有表达力的音顿(如在乔叟的诗中)才成为一种微妙的诗律手法。在古英语诗歌中,行中停顿被机械地用来将每一诗行分成两个对等的半行,以强调结构的规整性;而在现代诗中,行中停顿则被作为一种表现多样性的手法,其目的是通过各诗行中位置变换的停顿来减弱韵律的规整性。在欧洲古典诗歌、传奇诗歌或古英语诗歌中,行中停顿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其他灵活性较大、或不太正式的诗歌中,行中停顿的位置则是不确定的。
总之,音顿有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基本用法:(1)用来强调诗歌结构的正式性,以区别于非正式的口语体;(2)用来改变一首诗歌比较严格的音律结构,使之带有某种非正式的口语体色彩。譬如,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熄了,熄了》一诗中,行中停顿变化不大,这说明弗罗斯特旨在将一个乡村家庭悲剧上升到严肃艺术的高度。相反,在艾略特《三贤哲的旅程》一诗中的行中停顿则变化多端,这说明诗人试图赋予该诗一种非正式的口语体色调,以避免使诗作显得过于冷峻和造作。

为您推荐

眼韵

眼韵 : 指目视(即拼写上)像是全韵,但耳听(即读音上)顶多只能达到近似韵的效果的押韵类型。英语里,一般来说眼韵代表古音或方言音,而这些读音在现代规范英语或美语中被认为不准确。一些诗律学家把诸..

音调和谐

音调和谐 : 指声音具有悦耳流畅而不刺耳的音质;其反义词是音调不和谐(cacophony)。音调和谐主要产生于发音顺畅。发元音时,呼吸没有任何阻塞,因此人们认为元音比辅音和谐,而长元音又较短元音和谐。..

镶嵌韵

镶嵌韵 : 这个术语指的是诗句中前后的词相嵌成韵。如惠蒂尔(1807—1892)的《乌莱的巴克雷》一诗中使用过如下的镶嵌韵: master passed her, save us Gustavus,pray thee slay thee,greet me meet m..

扬扬格

意大利诗歌

意大利诗歌 : 1200—1400:中世纪时期 意大利的诗歌发源于宗教诗歌。第一首用意大利语创作的诗歌是13世纪时由圣芳济谷(1182—1226)创作的一首高雅的宗教赞歌——《上帝造物的赞歌》。这首诗歌表达..

修辞格

修辞格 : 亦称修辞手段,其传统定义是指词语的非常规形式用法,主要是为了修饰并借新奇而增强吸引力。虽然古代修辞学已对修辞手段与思维手段作出过规范的区别,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两者的区别历来意见不..

象征

象征 : 源于希腊语的动词Symballein,意为“放在一起”,和它有关的名词Symbolon,意思是记号、标志、符号,当时用来指“半个钱”,因协议双方往往把一个钱币分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信物。因此,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