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内 : 法国导演。学过照相。1928年从影(担任影片《新主人》的助理摄影师)。从事过影评工作。1929年拍摄了纪录片《诺让——星期天的乐园》,充满诗情画意地表现了巴黎人的郊游,这部短片使他受到电影界的重视。30年代曾担任导演助理。1936年执导《珍妮》一片。1937年执导了《滑稽剧》,显露了他的特点和天才,该片将抒情与滑稽,准确的心理观察与插科打诨、尖刻的讽刺融为一体。这部影片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作主题——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脆弱易变。在他后来与人合作的一些影片中,这一主题得到了更强烈更戏剧化的体现。二次大战前的社会环境、不断增长的法西斯主义的威胁以及世界大战的迫近推动了他的创作。《雾码头》(1938,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1939年获德吕克奖)一片使他跻身法国主要导演和“诗意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之列。这部影片表现了一个诚实英勇的人在充满背叛和卑鄙的世界中的可悲的孤立。《一天的开始》(1939)也基于类似主题。在他战前年代的作品中常常表现注定的悲惨结局和恶运,但其正面人物却是宁死也不对卑鄙和暴力低头。他的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倾向形成并巩固了他的反法西斯主义立场。法国被占领期间,他执导了《夜间来客》(1942)。这部取材于中世纪传说的影片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反抗法西斯暴力的思想。他最优秀的影片《天国的孩子们》(1944,1946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表现了高尚的情感、人性和浓厚的诗意。影片形象鲜明,具有哲学深度和象征意义,并由此开始了法国电影的新阶段。片中的人物事件充满浪漫主义情趣,把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作为一个神秘诱人的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主人公之间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物形象的结构和以复调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卡尔内战后最重要的影片有《朱丽叶,或梦的解答》(1951,这是一个描写青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幸福只好在梦幻中寻求超脱的忧伤而又富于诗意的故事)和《梯丽莎》(1954)。《骗子》(1958)表现了对既无信仰又寡廉鲜耻的青年一代的命运的担忧。在50—60年代,卡尔内作品的诗的寓意风格显得矫揉做作和不合时宜。在追求新潮流的同时,他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作特点。
1979年起卡尔内担任美艺术研究院院士,1982年起担任法国电影艺术研究院院士。因对法国和世界电影的贡献,1979年获“恺撒奖”,1982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