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片 : 惊险电影术语,内含两层意义:广义指充满绝望和泛恶情绪的电影作品;狭义为初源于法国的电影评论术语,后被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美国惊险片所借用。这一时期的美国惊险片在传统惊险电影所特有的内容和道德观念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黑色片的故事中心,往往是一个私人侦探充当主人公,他既不属于“官方”社会,又与犯罪世界格格不入,他受到这两方面的敌视。这位主人公全部行动的结果表明了“标准”资产阶级世界和犯罪世界深刻的内在血缘关系,表明了这二者的互相渗透。在与对手进行较量时,黑色片的主人公往往取胜,但他必须在内心里服从于一些社会法律,这些社会法律是一种法的“标准”与犯罪行为的结合,它本身就成了一种标准,由此便产生了这位主人公道德价值的两重性。
使用反讽手法的美国黑色片是在《黑色面具》杂志(创刊于20年代初)周围的一批作家的作品基础上产生的。这批作家后来得名“残酷派”,而最突出的黑色片是那些根据“残酷派”作家的小说拍成的电影。美国最早的一部黑色片《马耳他之鹰》是根据D.哈梅特的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影片揭示了人类性格的矛盾、道德标准的丧失,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暴力的崇拜。战后初年,黑色片产量急剧增长(《陇上秋色》又名《草海》1946;《湖上艳尸》,又译《湖里的女子》1946;《上海小姐》1947)等,50年代初黑色片有所衰落,但黑色片的主题和风格常为其他样式的惊险片所采用。70年代初,有人试图采用黑色片的“古典”形式,想重展黑色片的雄风,如《长久的再见》,1973,导演R.特曼;《唐人街》,1974,导演R.波兰斯基。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