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夫尼亚 : 苏联摄影师、电影理论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35),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80),艺术学博士。苏联摄影艺术学校奠基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国立电影技术学校。1923年从影。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小砖块》(1925)。同年,他还与导演普多夫金合作拍摄了《棋迷》和《脑的功能》。在这些影片中他运用了新的剪辑方法,使镜头的转换、摄影角度变化和仰俯拍的位置变化都有动作感强的效果,使银幕上的影像更有表现力。影片《母亲》(1926)、《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是格洛夫尼亚所拍摄的无声影片的顶峰。《母亲》这部影片,使他跻身于苏联摄影艺术大师的行列。在他的影片中,风景也起着增强情绪的作用。如流水这一镜头,就是象征着日益迫近的革命。在影片《圣彼得堡的末日》中,格洛夫尼亚运用了仰俯拍摄的方法,因而拍摄了这个城市真实的全景。他对郊区工人生活和环境逼真的描绘,发展了意大利新现实派的风格。
生活的真实性是格洛夫尼亚艺术创作的基础。在影片《逃兵》(1933)中,格洛夫尼亚第一次拍摄了规模宏大的故事场景。他力图使影片接近纪录片。在格洛夫尼亚与普多夫金联合创作的作品中,历史题材的影片占有重要位置,如《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与人合作)和《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7)。格洛夫尼亚在电影《茹科夫斯基》(1950,获苏联国家奖金,与人合作)中,对颜色在银幕上的表现力进行了新的探索。1972年,他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从50年代初,格洛夫尼亚从事教学工作。1935年领导摄影系的工作。他的论著有:《摄影师艺术的光》(1945)、《摄影构图》(1962,与人合著)和《电影摄影师的技巧》(1965)。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