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 : 美国导演。曾当过新闻记者和演员。1907年从影(在爱迪生公司和比沃格夫公司)。他曾扮演过一些配角,设计过一些影片的情节。在其创作的早期,格里菲斯摄制了几百部短片。其中有正剧、喜剧、历史片,他还把狄更斯、杰克·伦敦、爱伦·坡的作品搬上银幕。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以后,格里菲斯开始在好莱坞的一家电影公司工作.1915年领导三角影片公司,在他的监督下共拍摄大约40部影片。1919年他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制片人为联美公司摄制影片。
格里菲斯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运用诸如特写、平行蒙太奇和大全景等这样一些电影表现手段,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格里菲斯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青年演员集团,他向他们传授新的表演方法。格里菲斯派探索的结果就是1915年拍摄的大型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片以狄克逊一部公开宣扬种族主义、为反动组织三K党张目的小说为基础。格里菲斯这部在许多方面与小说接近的影片的调子虽然比较审慎,但还是招致进步舆论和黑人的猛烈抨击。虽然如此,影片仍不失为一部借助新的独特的表现手法推动情节发展的经典作品。场景的结构、蒙太奇、摄影技巧都服从电影视觉。1916年格里菲斯拍摄了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党同伐异》。这部摄制规模巨大的影片广泛触及了哲学和道德问题。《党同伐异》被解释为一部毁灭所有时代和各国人民的生活的罪恶的影片。格里菲斯在具体表现这些重大历史和神话资料时,使用了当时不同寻常的、决定了影片的革新意义的电影手段和方法。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巴比伦,新约传说中的犹太国,中世纪的法国和1910年的美国。作为影片基本原则的主要的美学和戏剧手法是“交替蒙太奇”,它以一种不断加快的速度把各个不同时代的场景连接在一起。《党同伐异》中一段具有深刻现实主义的现代插曲(后来以独立的影片《母与法》上映),由于表演和制作的完美而成为整个作品的根基。格里菲斯的这段情节是受了现实事件(工厂主和工人们之间的流血冲突)的启示。这个插曲的高潮是警察向罢工工人开枪。耗资巨大的影片上映时却遭致彻底失败。这项亏空由投资一部分的格里菲斯来负责弥补。后来他基本是为偿还这笔债务而工作,这不能不影响到他以后的作品。
格里菲斯越来越倾向于美化美国的乡村生活,爱好充满感伤的情节剧。他不加掩饰地描绘古老的农场生活的画面,并把它同都市文明的罪恶诱惑相对照。他影片中最典型的人物是一个痛苦的孤立无援的姑娘,而格里菲斯学派最有代表性的女演员就是丽莲·吉许,她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的感伤形象。在格里菲斯的著名影片《被摧残的花朵》(1919)中,她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一个受到当拳击手的父亲残酷折磨和毒打、而一个贫穷的中国人企图给以保护的15岁的小姑娘。影片的情节构筑在三个演员的表演上。在与他们合作中,在创造情节的气氛时,格里菲斯的导演技巧以独特的力量表现出来(他的优秀影片在许多方面应归功于摄影师皮采尔)。这个阶段他执导的许多影片如《世界的心》(1918)、《幸福谷的爱情》(1919)、《真心的苏珊》(1919)、《走向东方》(1920)、《梦的街道》(1921)等等,都以制作精巧而著称。20年代初,格里菲斯的影片明显地暴露出创作上的衰败、逐渐脱离现实主义的倾向。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较为优秀的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情节片《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1),历史片《亚美利加》(1924),《难道生活不是神奇的?》(1924,反映战后德国悲惨生活的一次有趣的尝试)。有几年时间格里菲斯为了挽回过去的声誉,拍摄了各种各样的影片,但都不很成功,如《撒旦的悲哀》(1926)、《林肯传》(1930)等。在拍了《斗争》(1931)一片之后他停止了电影界的活动。1935年获得奥斯卡特别奖。
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某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1922年他独创的特技摄影手法取得了专利。他仔细研究了电影演员基本的表演原则,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员。格里菲斯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了导演。格里菲斯对电影摄影的技术和方法作了许多改进,发现了电影摄影机的巨大潜力,揭示了它在塑造银幕形象中的作用。
格里菲斯的创作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20年来世界影坛对格里菲斯的作品又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各个电影学院都在研究这些作品。在许多国家(美国、意大利等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研究格里菲斯学的协会。

为您推荐

哥斯达黎加电影

哥斯达黎加电影 : 自1908年起在国内放映外国影片,大多是法国片,后又有美国片。30年代断断续续出品了第一批国产片,如社会短剧《归来》(1926)和唯美主义影片《褐泣猴的午后休息》(1926,未公映)。40..

格茨克

格茨克 : 德国演员。曾在柏林的M.赖因哈特剧院从事过演出。1917年从影(《恐怖》)。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918)中扮演的伊万·卡拉马佐夫使其一举成名。他在下述影片中塑造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形象,..

戈达尔

戈达尔 : 法国导演、剧作家。“新浪潮”主要代表之一。学习过民族学。当过剪辑师和一家杂志的影评人。50年代导演了几部短片。他执导的第一部长片为《精疲力尽》(又译《喘息》1960),该片通过刑事案..

弗雷田德里赫

戈瑞达

戈瑞达 : 瑞士导演。1957年在英国与人合作拍了《光荣的时代》。曾在电视台和剧院工作。1970年首次独立执导故事片《狂人》。戈瑞达的影片与“新瑞士电影”的风格和问题紧密相连。他的最重要作品是..

格布里罗维奇

格布里罗维奇 : 苏联作家、剧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69),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37年以创作电影剧本《最后一夜》为开端步入影坛。..

格里尔逊

格里尔逊 : 英国制片人、导演。毕业于格拉斯哥和芝加哥大学。他研究过各国的科普、教学和纪录片。受到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艺术的强烈影响。1929年推出奠定了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基础的影片《飘网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