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匪片 : 资本主义国家中很流行的一种电影,专写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和职业罪犯。盗匪片出现于20年代末。当时,在美国随着“禁酒法令”的实施,私酿和偷运酒类的活动猖獗。最早的一部盗匪片《下层社会》(1927)描写一个刑事惯犯爬到匪首地位而后又被打死的故事。这种情节公式反复出现于30年代初的许多影片里:《小恺撒》(1930),《社会公敌》(1931),《疤脸大盗》(1932),等等。由于在诉讼案中这些影片被指控为美化主人公,因此出现了新型盗匪片。在这些影片中,主角是与犯罪组织斗争的警方代表。战前出现了一批分析美国日常生活条件下犯罪起源的影片:《死路》(1937)、《丑面天使》(1938)、《狂热的20岁》(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著名匪徒的传记影片在盗匪片中占有很大比例:《孺子内尔逊》(1957)、《机枪手凯利》(1958)、《流血的妈妈》(1970)。此外,描写黑社会重要内部事件的影片也很多:《圣华伦泰节的大屠杀》(1967)。在西欧影坛上,匪徒故事是对人的异化、是对在违法犯罪世界中寻找安宁和幸福的尝试不断破灭的原因进行哲学思辩的基础(《不准碰这笔钱财》1954,《第二次呼唤》1966,法国《萨姆拉》1967)。
较好的现代盗匪片以错综复杂的犯罪动因和尖锐的(虽然不是始终如一的)社会批判倾向见长。影片《邦妮和克莱德》(1967)在30年代发生的一件真事的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犯罪的社会原因:失火,贫困,个性的异化,等等。从《法国贩毒网》(1971)一片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刑事侦查机器使维护正义的人失去了完成自己使命的可能。在影片《教父》中,黑社会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体”,其产生的原因是“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无力履行保护个人的职能。然而在犯罪集团中存在着更加毁灭人的个性的成规。80年代的不少影片属于这种流派:如影片《光环》(1980)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