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 : 苏联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48)。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然而还没来得及进行毕业考试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在前线受伤被俘,1918年回到祖国。1920年进入国家电影学校(即现在的全苏国立电影学院),给B.P.加尔金当助手,1922年转入B.库里肖夫工作室工作。学习期间以编剧、导演、演员、布景美工师的身份参加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它们是:《在斗争的日子里》(1920)、《镰刀与锤头》(1921)、《饥饿……饥饿……饥饿……》(1921)、《钳工和宰相》(1924)、《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奇遇》(1924)、《死光》(1925)。
1925年起普多夫金开始在俄罗斯国际工人救济会电影片厂独立执导影片,导演的影片有:喜剧片《棋迷》(1923,与人合作)、科普片《脑的功能》(1926)。1926年他把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搬上了银幕,该片同爱森斯坦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一样成为苏联电影界的一重大贡献。在这部影片中,普多夫金的导演特点是:表现手段丰富、目的明确、风格严谨、手法简练。影片蒙太奇、拍摄角度和细节处理都极有特色。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同是电影蒙太奇诗学的创立人。
继《母亲》之后他又导演了两部影片:《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继续实行并发展了原有的导演原则。
20年代,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其他电影导演不断地探索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1932年,普多夫金尝试着拍摄了一部反映红军指挥员家庭生活的影片《普通的事情》,但遇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影响不大。
1933年,他导演了反映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影片《逃兵》,在该片中运用了声画对位法。
普多夫金在30、40年代的成就是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在银幕上塑造了一批烽火年代的著名爱国者、活动家的形象,如影片《米宁与波扎尔斯基》(1939,与人合作)、《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与人合作),这两部影片均获1941年国家奖金。卫国战争后,普多夫金完成了早在1944年就开拍的影片《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7,获国家奖金)。这是苏联电影的又一成功作品,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影的技巧都很成功,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该片获第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在第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因摄影受到赞扬。
普多夫金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收获》(1953),成功地描写了战后农村的生活。
普多夫金在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没中断过演员生涯。他参演的影片有:《母亲》、《活尸》、《为了祖国》、《伊凡雷帝》(第一集)。
普多夫金是苏联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论述了许多问题,如电影的特性、蒙太奇理论、演员表演、电影音响等等。他的影片和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电影工作者的重视,并对世界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