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片 : 美国电影艺术中惊险片的一种样式。其题材都与19世纪后50年开发美国西部的种种事件有关,虽然许多电影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这里被充作创造素材的历史是被人们重新构想的,去理想化地描写在这块不知法制为何物的土地上确立法制的情景;用它去塑造那些为了伸张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与荒漠自然斗争、与竞争对手斗争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对这些价值本身的评说不尽相同。这些价值有时被有倾向地解释为狭隘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有时又近乎于广泛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对美国西部片思想和艺术倾向的争论。
美国西部片是在19—20世初广泛流传于美国描写西部纪实文学和小说文学基础上,也是在流传于西甜骑马射击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产生的。1894年以后最初几部展现西部风光和居民生活的短片,是为了试验爱迪生自动放映机而摄制的。《火车大劫案》(1903)表现出美国西部片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方面:风景奇异、人物脱俗、故事离奇曲折。
1900年末至1920年,西部片系列最突出的特点是有若干固定演员扮演主角。最负盛名的是布罗奇·毕利的扮演者G.M.德森(1908—1915年出现于376部上下集影片中先是由L.巴克执导,后由演员自己兼导演)、汤姆·米克斯(大部分影片由他本人兼导)、W.S.哈特。通过这些影片,最终确立了来自北美高原的、“无畏无怨”的义侠这一神话概念。
20年代,西部片进入了重要的新阶段。影片使用大量无声配角描写了移民向西大迁徙(《大篷车》,1923)和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大铁路(《铁骑》,1924)等大事件。
从影片《比利·基德》(1930)开始,西部片不再注重群体和规模宏大的进程,而是开始转向单独的个人。这些人是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但他们的形象和命运是凭想象杜撰的:匪徒杰西·詹姆斯(《杰西·詹姆斯》,1939)和他的兄弟弗兰克(《弗兰克·詹姆斯回来了》,1940)原来是劫富济贫的善良强盗。
影片《公共马车》(1939)是西部片历史中的转折点。此后,40年代的西部片初步摆脱了人物形象的神话色彩而接近人的命运的真正复杂性:《西部人》(1940)、《三岔口》(又译《我亲爱的克莱门坦》,1946)、《红河》(1948)等等。在50年代初的西部片中,传统神话色彩公开受到怀疑:昔日的光荣冒险家如今悟到自己前程无望(《荒山客》,1953),原来西部片中那些英勇豪迈的移民,如今一遇危险便离开郡长逃之夭夭(《龙城歼霸战》,1952,)。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印第安人的态度有所改变:在影片《折断的箭》(1950)和《阿柏支人》(1954)中,印第安人面对殖民侵略,面对正规军,其处境的悲剧成分得到理解。这种趋向持续到60年代。《切延内人的秋天》(1964),《小大人》(1970),《穿蓝衣服的士兵》(1970)在恢复开发西部真象的同时,猛烈地抨击了建筑在屠杀土著人基础上的美国文明。
美国西部片的成熟与通俗吸引了其它国家的电影制片商从事这一样式影片的生产。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开始摄制美国西部片。70—80年代,正宗美国西部片拍摄得不多。在最著名的影片中,主要倾向仍在于重新认识西部开发史(《皮特和蒂利》,1973;《千迥百转的密苏里河》,1976;《长途乘骑者》,1980;《天堂之门》,1981)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