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电影 : 在对科学素材不破坏其客观意义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而摄制的影片。科学艺术片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科学艺术片的注意中心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及其“思维戏剧”(爱因斯坦语)和道德追求,是在任何知识领域(包括艺术学)中科学成就的哲学内容和社会伦理内容。科学片与科学文艺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的,它能满足科技革命时代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对于在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兴趣。科学文艺片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作有《大脑的功能》(1925,苏联)、《在海洋最深处(1938,苏联)、《重见光明》(1947,苏联)、《无声的世界》(1956,法国)、《玻璃》(1957,荷兰)等。从60—70年代到80年代初,科学电影的作者更加注意解决美学任务,注意从艺术上揭示科学探索和创作心理。如《教育沉思录》(1964,苏联)、《动物的语言》(1967,苏联)、《德米特里· 肖斯塔科维奇》(1967,苏联)、《走上小径的野猫》(1983)等。在科学艺术片中可以看到两种影片样式即科教片和艺术片的交融。这在反映文化活动家的生平的许多传纪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