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康蒂 : 意大利导演。1936年在法国作为助理导演拍摄了《乡村一角》,从而开始了电影艺术活动。1940年参加了由雷诺阿开始,但因战争爆发而中断的影片《苦闷》的拍摄工作。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沉沦》(1942)。该片预示了新现实主义的产生,真实无情地描写了意大利的贫困、忧郁的气氛和人们极度的恐惧心理,以此坚决抵制为墨索里尼粉饰太平。
作为一名积极的反法西斯战士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参加者,维斯康蒂遭到盖世太保的逮捕,只因偶然的原因免遭抢杀。他的美学观点在先进电影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中间完全形成了。1945年,他参加了纪录片《光荣的日子》的拍摄。
他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巅峰之作是《大地在波动》(1948)。该片是在西西里的一个渔村拍摄的,由讲地方话的非职业演员参加演出。对渔民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临时编写的对白,真实的内景和外景拍摄,所有这一切使影片近乎纪录性质。在属于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喜剧片《最漂亮的姑娘》(1951)和短故事片《我们女人》(1953)中,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关于战后罗马街市、习俗和中等市民阶层心理状况的生动速写。维斯康蒂于1954年执导的《情感》标志着他的探索的转折。1957年,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搬上银幕。维斯康蒂经常在剧院和音乐厅工作,既了解舞台语言又了解电影语言。他导演过莎士比亚、契诃夫、科克托、阿努亚、威康斯的话剧、唐尼采蒂、威尔第、施特劳斯的歌剧。在维斯康蒂的影片里,常可见到两种艺术结合的倾向。
音乐始终是维斯康蒂电影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他在影片《情感》中就大段地引用威尔第和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这类影片有:《阿德丽娜》、《大熊星座》(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威尼斯之死》。在影片《豹》中,他还采用了威尔第未曾发表和鲜为人知的华尔兹舞曲等。文学作品也进入了维斯康蒂的复杂的导演艺术中,这是他的影片的坚实基础。他导演的影片大部分是由19—20世纪的散文作品改编的。
1960年,维斯康蒂回到现代题材上来。他在影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中向意大利电影界提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即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向北方工业中心的迁徙问题。《豹》(1962,1963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主要奖)是一幅描述意大利复兴运动时期的浪漫主义的水彩壁画。长故事片《众神之死》(1969)描写一个德国大工业家、上层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家庭的故事。影片反映了道德沦丧的情景——这正是希特勒政变的土壤和气候。影片的中心事件是所谓“长刀之夜”,即1934年6月党卫军分子消灭曾帮助希特勒分子上台的冲锋队魁首事件。这场戏是世界电影反法西斯主题的最为有力的处理。1961年,维斯康蒂执导了影片《70年的薄伽丘》。1967年把中篇小说《陌生人》搬上了银幕。
我们可以把维斯康蒂70年代拍摄的影片看作一个统一系列,而组成这一系列的是题材与伦理哲学问题的内在同一性与风格的同一性。人道主义、艺术家和文化人及其时代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个人的悲剧,孤独者的悲剧是他基本的道德题材。维斯康蒂影片中的英雄都是单枪匹马。这些英雄试图把人们从野蛮、鄙俗的世界中拯救出来,去崇尚理想的美。影片《威尼斯之死》(1971,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纪念奖)中的作曲家阿申巴赫,《路德维希》(1972)中的路德维希二世这位庇护学术和文艺的国王就是这样的英雄。影片《室内全家福》(1974)贯穿着对出路的执着探索和对光明的渴望。维斯康蒂逝世后放映的《无辜者》(1976),最后一次谴责了不讲道德、崇拜享乐、反人性的“为所欲为”,并以从未有过的抒情风格表现了爱情、母爱、为亲人而自我牺牲的永恒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