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派

书信派:

40年代末出现于法国的一种电影流派。

主要人物是伊索多尔·伊苏和莫里斯·勒麦特尔。他们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创造的许多摄制手法、画面形式和结构,至今仍在国际上被实验电影制作者广泛应用。代表作品有勒麦特尔的《影片已经开始放映了吗?》、居伊·德布尔的《为支持萨特而呼吁》。

莫里斯·勒麦特尔一直是坚持“书信派传统”的一个带头人,他的许多影片都是在原始胶片上经过绘画、刻划、书写后加工构成的。他不断地唤起观众的“创作灵感”,告诉观众要大声谈话或喊叫,以此来造成影片的音响效果。甚至要观众利用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来自行构造影片情节。

为您推荐

勃列顿学派

勃列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电影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从“勃列顿学派”的影片中表现出来。1900年,斯密士在总名叫《滑稽的面部表情》的一系列影片中,开始应用了特写镜头,在《让我继续做梦》、《一只老鼠》..

青年电影流派

青年电影流派:西班牙出现电影流派。其特点是让那些年轻的“进步的”或过时的明星做主角,题材是反映社会思想风俗在年轻一代中所发生的变化。它力求清新、直接了当、具有见证力,是一种介于纪录和讽刺批评之间的影片。它们..

共现风格

共现风格:70年代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它认为生活本身丰富多样,含有各种风格因素。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更有条件反映这种多样性,因此应综合各种风格因素而形成一种“共现风格”。如把“诗的电影”和“散文电影”的..

战斗电影

罗马尼亚电影法规

罗马尼亚电影法规:1971年得到齐奥塞斯库的指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成立“罗马尼亚电影中心”(或称总公司),管理整个国家的电影业。它是企业性质,用经济手段管理电影。成立四个“电影创作之家”,负责完成电影创作的题材计划..

纪录片学派

纪录片学派:1929年,约翰·格里尔逊摄制了以捕鱼为题材的《漂网渔船》。这部具有“交响乐式”蒙太奇并带有异国情调的纪录片获得很大成功,使得一些热心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以它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叫做“纪录片学派”。这个..

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反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蒂诺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