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圈

影剧圈:

上海《联合晚报》副刊。

1946年5月13日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半周刊,双日刊。同年9月9日起又改为日刊,21日后并入报纸娱乐版。于伶、施梅等编辑,先后刊出20余期,内容以戏剧、电影评论为主。

戏剧部分主要撰稿人有英郁、孟度、石涛、章文裕等。当时正值话剧运动低潮时期,先后刊载了孟度等人多篇振兴剧运的讨论文章。孟度在《谈谈剧运现状》一文中,分析了上海话剧运动低落的原因:一、政治动乱,人民生活不安定;二、美国电影的冲击;三、话剧团只注重闹市大剧院,忽视了近邻的偏僻地区;四、上演剧目与人民大众的需求不合。在另一篇论述《重振业余剧运》中,孟度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认为,专业剧团应该到工厂、农村、学校去,扩大话剧的工作面,培养青年业余演员,形成广大的观众队伍,然后才有可能重新振兴现代戏剧运动。

还刊登了章文裕撰写的《业余剧团的导演》,《业余戏剧的灯光》等技术指导论文。先后辟有“剧坛花絮”、“剧坛风雨”、“剧讯一束”等剧坛动态报道的专栏。还有别具一格的“读剧手记”专栏,介绍了夏衍的《芳草天涯》和章泯的《饥民》等剧本创作。

为您推荐

戏剧月报

戏剧月报:1943年1月创刊于重庆,1944年4月第5期后未见出版。编委会由郁文哉、陈白尘、陈鲤庭、石凌鹤、曹禺、张骏祥、贺孟斧、赵铭彝和潘孑农等九人组成。为抗战后期国统区主要戏剧刊物之一。撰搞人除编委会成员外,还有..

剧影春秋

剧影春秋:月刊。1948年8月11日创刊,在上海、南京两地同时出版发行,同年12月1日第4期后未见出版。戏剧与电影的综合刊物,由魏照风、沙坪主编。戏剧部分的主要撰稿人有刘念渠、杨履方等,着重于戏剧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讨论..

家庭剧

家庭剧:清末至民国初年对取材于家庭故事的戏剧的习惯说法。我国最早的新剧团体春柳社曾以编演反映社会问题的戏为主,而家庭剧也与社会问题剧相联系,例如新剧同志会(后期春柳社)中坚分子陆镜若创作的《家庭恩怨记》、根据..

艺术在战地

影剧世纪

影剧世纪:杭州《大同日报》副刊。周刊。1946年4月27日创刊,同年8月3日第15期后未见刊出。电影、戏剧的综合性刊物。墨易主编。主要撰稿人为肖猛、程荆、聂超、莎莱等。剧运讨论和戏剧评论占大部分篇幅,先后发表了多篇振..

演剧生活

演剧生活:月刊。1941年11月25日创刊于重庆,1943年1月第2期后未见出版。新中国剧社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人为吴祖光和沈硕甫。以戏剧理论讨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主要撰稿人有刘念渠、董每戡、离子、江村等。刘念渠的《我们..

中华戏剧

中华戏剧:月刊。1947年5月1日创刊于天津,仅出一期。刘念渠主编。为天津地区主要的现代戏剧刊物。内容包括剧运报道,戏剧理论研究以及创作剧本等。焦菊隐、黄宗江等为之撰稿。戏剧理论研究的论文有夏淳《演员论》,黄宗江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