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豫剧二团(部分)——黔南豫剧团——贵阳市豫剧团②

长垣县豫剧二团(部分)——黔南豫剧团——贵阳市豫剧团:初建于1958年3月,前身为长垣县豫剧二团(部分)。1958年5月以“黔南豫剧团”名义向贵州省进发,人员有50余名。同年11月到达贵阳。不久即与贵阳市云岩区业余豫剧演出队合并,并于1959年6月1日定名为贵阳市云岩豫剧团。主要演员有李秀花、邵爱兰等。后又分期分批把一些年轻演员送往河南省戏校和河南豫剧院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还从开封、郑州等地邀来毛玉兰、邓银芝、孙月娥等一批名演员加以充实,至1960年人员已达119人,演员质量也较前大有提高。所演剧目主要有《桃花庵》、《阎家滩》、《破洪州》、《反徐州》、《白莲花》、《樊梨花》、《五凤岭》、《赶花船》、《花木兰》、《跑汴京》、《穆桂英》和现代戏《朝阳沟》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继续上演了《红珠女》、《花打朝》、《卷席筒》、《窦娥冤》、《三审刘玉娘》等剧目。1964年该团由贵阳市接管,并更名为贵阳市豫剧团至今。十年动乱中剧团面临崩溃边缘,粉碎“四人帮”始重获新生。1979年排演《十五贯》一剧连续演出近50场。由贵州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进行了实况转播。





为您推荐

保康县豫剧团②

保康县豫剧团:1959年由湖北省文化局将监利县剧团调来保康,同时又从河南招收部分演员,正式成立了保康县曲剧团,后兼演豫剧,并于1967年定名为豫剧团,颇受山区人民喜爱。该团除上演大量豫剧剧目外,还移植了曲剧《卷席筒》..

高陵县文工团——内黄县豫剧团②

高陵县文工团——内黄县豫剧团:1959年成立于河南内黄县。是由内黄原豫剧一、二、三团(一团的前身是1947年建立的高陵县文工团,二团的前身为1951年建立的内黄县众艺剧社,三团创建于1955年)合并而成。新任团长谢立林,导..

新乡专区戏曲学校——安阳地区戏曲学校——濮阳市戏曲学校②

新乡专区戏曲学校——安阳地区戏曲学校——濮阳市戏曲学校:前身为“安阳专区戏曲训练班”,始建于1957年,校址在安阳市内红庙街,教职员13人,学员180人,设豫剧、大平调两个班。1958年与新乡专区合并,训练班也易名“新乡..

八一豫剧团②

敦煌县七里镇豫剧团②

敦煌县七里镇豫剧团:原系河南流人甘肃的一个曲剧团。1955年在西行巡回演出时,由酒泉石油管理局挽留在酒泉市演出。1957年10月由石油公司调该团到敦煌七里镇,改唱豫剧,并正式定名敦煌七里镇豫剧团,属自负盈亏性质。1958..

郧县豫剧团②

郧县豫剧团:成立于1958年7月。时由县委秘书阎森栋前往河南招聘演员,得许昌地区文艺团体支持,调来余魁元、张先灯、李百林3位老艺人,从扶沟县剧团、戏校、学校招收了吴景丽、王文俊、杜淑莲、杜电云、王月菊等12名演员,..

宝鸡市豫剧团②

宝鸡市豫剧团:成立于1957年陕西宝鸡市建国路剧场,后迁汉中南路,由宝鸡市曲艺实验剧团部分豫剧演员和潼关县复新豫剧团部分学员为班底组成,团长强彦章。1959年归属宝鸡市戏曲剧院领导,更名宝鸡市戏曲剧院豫剧团,并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