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豫剧一团——曹县豫剧团②

曹县豫剧一团——曹县豫剧团:始起黄儒秀(艺名“黄娃”)戏班。初名大众剧社一团,1955年改称山东曹县豫剧一团。1960年与本县豫剧三团合并,定名曹县豫剧团,团长李新河。该团上世纪50至60年代初,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主要演员有著名文武小生黄儒秀,刀马旦张爱芝,青衣王锡堂,大副净庞贵林,闺门旦晋秀兰,文生王明芝,红生张文修,奸净李万荣,毛净庞洪德,须生李同印、李新河、胡传海、汪少先,鼓师胡桂明及青年艺术骨干李玉兰、杜月茹、郭金凤、汪玉花、庞筱兰、庞洪才、冉令聚等。该团曾多次参加山东省戏曲会演。排练上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仅轰动鲁西南地区,而且在江苏、河南、河北也深受欢迎。近几年又培养出王东红、李新花等一批新秀。经常上演剧目有《南阳关》、《黄鹤楼》、《截江》、《收姜维》、《三收何元庆》、《火烧纪信》、《三拂袖》及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小女婿》、《罗汉钱》等。1962年黄儒秀曾应邀参加河南省名老艺人座谈会,示范演出《提寇》。





为您推荐

郏县豫剧团②

郏县豫剧团:前身系郏县人民剧团,1956年改组为郏县豫剧团。之后,对原剧团人员进行调整,相继从许昌地区豫剧团、许昌戏校调入一批青年演员,改组为郏县豫剧团。主要演员朱玉梅等,代表剧目为《下陈州》、《蝴蝶梦》、《杨..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豫剧团②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豫剧团:前身为建于1956年的青海海北青年农场业余豫剧团,成员多数为河南支边青年。1960年州委书记亲自与河南许昌地委协商,调来演员,在原农场业余豫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海北豫剧团。剧团成员60多人。..

界首县少年梆剧团——界首市梆剧团②

界首县少年梆剧团——界首市梆剧团:1956年1月筹建于安徽界首。同年招收小演员48人,初名界首县少年豫剧团。1960年与县少年文工团合并,易名为界首县少年梆剧团。1968年改名为界首县东方红文工团。1975年改界首县梆剧团..

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豫剧院②

新乡市第一期戏曲学校②

新乡市第一期戏曲学校:1956年10月创办于河南新乡,时称戏曲演员训练班,1958年6月改称现名。共招两期学生,其中豫剧班60人,经费初由市豫剧、曲剧两团承担,后改地方财政拨款。主任冯克里、卫善章;教师徐盛云、王兰亭等。..

郑州市群乐剧团——郑州市豫剧团——郑州市豫剧一团——郑州市豫剧院②

郑州市群乐剧团——郑州市豫剧团——郑州市豫剧一团——郑州市豫剧院:前身系郑州市群众剧团。1955年7月收编为地方国营,并更名为郑州市豫剧团。20世纪50年代,该团以华翰磊、夏瑞珍、车宝玉等著名演员为代表,在《三拂袖..

息县豫剧团②

息县豫剧团:1954年9月25日成立,前身系三区(彭店)大众剧团。初建时原为集体性质,1958年始转为地方国营。团址在息县人民剧院内。首任团长邹廷贤。1965年4月,县曲剧团并入。十年动乱后,于1976年县财政拨款10万元为该团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