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新生剧团——平舆县豫剧团②

平舆县新生剧团——平舆县豫剧团:平舆县新生剧团是在1954年4月举办的“平舆县戏剧训练班”基础上组建的。成员除原群众剧社的老艺人戴朝章、王殿臣、王效根、单天才、朱玉山、耿成美以外,其他均为学员。首任团长耿成美。1958年10月又从农村招收学员13名,经培训后充实剧团,很快排出了《春香传》、《红楼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及现代戏《八一风暴》、《东进序曲》、《方志敏》等。1960年以自编近代剧《陈大喜》参加信阳地区专业剧团会演获二等奖。同年3月14日转为“地方国营”体制,1962年秋又改为“自负盈亏集体所有制”,并更名为“平舆县豫剧团”。副团长黄小元。1964年杨荣润任团长。建团初期是该团历史上的兴旺时期,但不久就来了“文化大革命”,戏箱道具、业务资料均被焚毁一空,不少演员被下放劳动、开除回家或关进“牛棚”,“工宣队”进驻后,连续推出了八个“样板戏”。1970年改为“平舆县文工团”。1975年遭遇特大洪水,剧团房屋财产再一次遭受损失。1978年恢复传统戏,19名演职员平反昭雪,1979年恢复“平舆县豫剧团”原称,至1982年年底止,成为该团另一次繁荣、振兴的新时期。主要演员先后有郭玉琴、陈大景、叶秀华、汤言刚、王琪梅、段凤荣、张淑民、李学全、芦金英、李玉芳、杨秀伦、李美荣、万俊美、张君臣、马国奇等。叫响剧目有《红楼梦》、《推磨》、《穆桂英挂帅》、《假婿乘龙》、《三哭殿》、《真假太子》、《秦雪梅》等。该团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共排练上演了古代戏近300出,现代戏100余出,足迹遍及平舆城乡、豫南各县及湖北、安徽等地。





为您推荐

荥阳县人民豫剧团——河南省清芬豫剧团——荥阳市豫剧团②

荥阳县人民豫剧团——河南省清芬豫剧团——荥阳市豫剧团:私人戏班“新民豫剧团”于1954年2月为荥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易名为“荥阳县人民豫剧团”。剧团仍由原掌班辛玉印领导,政府派张丙炎任指导员。1955年派县文化馆副..

黄河豫剧团——鹤壁市豫剧团②

黄河豫剧团——鹤壁市豫剧团:黄河豫剧团即1953年建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工人文工团。1957年1月改称现名。该团演员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演出节目质量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声望。1956年曾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

铜川合众剧社——绛县人民豫剧团——绛县豫剧团②

铜川合众剧社——绛县人民豫剧团——绛县豫剧团: 铜川豫剧团 1953年7月由民营合作性质的陕西省铜川合众剧社改建而成绛县人民豫剧团。翌年4月,将新绛县人民蒲剧团豫剧组并入,1960年又将运城县群生豫剧团并入。时全团66..

兰封豫剧团(小团)——蒙城县红星豫剧团②

襄阳县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②

襄阳县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前身系1953年成立的“黑龙业余豫剧团”。1959年12月中共襄阳县委决定将该团上调,并定名为襄阳县豫剧团。属自负盈亏性质的集体单位,全团演职员40多人,暂住太平公社剧院,团长张瑞华。次年..

罗山县人民剧团——罗山县豫剧团②

罗山县人民剧团——罗山县豫剧团:1953年5月由罗山县大众剧团和罗山人民剧团合并成立。首任团长田学忠。全团55人。以演豫剧为主,兼演曲剧。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隶属文化局,经费实行定额补助,自负盈亏。1966年停止演出,..

沁阳县豫剧团②

沁阳县豫剧团:前身系以司永建、王云芳为首的兴民剧团。1953年该团演出于沁阳县西万村时,由县文化馆接管,改为现名。团长司永建,主演王云芳,故也称“王云芳戏”。1958年改为供给制,王云芳姐妹及外来演员多离团而去,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