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梆剧团②

太和县梆剧团:1952年5月创建于安徽太和县。1966年后改名太和县东风文艺工作团。1969年4月撤销建制,演员下放农村,同年恢复建制,时名太和县工农兵梆剧团。1976年改现名。团长杨文才、王瑞庭、关舒、汪锋等。有演职员40余人(最多时百余人),导演于建民、马鸣华。作曲张克让、高虎等。初期以演唱“沙河调”为主。后阜阳地区戏校为该团输送一批青年演员,同时河南等地戏剧团体中的太和籍演员也陆续返乡,豫剧名演员田美兰、马俊芳应邀来团演出,剧团也常派人到河南豫剧院等戏剧团体学习。由此,演员声腔发生很大变化,原来单一演唱“沙河调”已发展为豫东、豫西等流派兼而有之。主要演员有李俊荣(红生、大净)、李明翠(青衣、老旦)、葛玉凤(小旦)、邹定坤(三花脸)、徐志兰(闺门旦)、徐素英(花旦)、赵秀英(小旦)、高爱莲(小旦、武旦)、张丽影(小生)、徐冬梅(小旦)、张洪奎(小生)、葛继严(大净)、金洪志(红生)、鞠霞(小旦)、张春荣(小旦)、李冰(小生)、邹颖侠(三花脸)等。代表剧目为《秦香莲》、《下陈州》、《穆桂英挂帅》、《洛阳桥》、《花木兰》、《王宝钏》、《斩皇子》、《三滴血》、《打金枝》、《大祭桩》、《唐宫娇女》、《楚宫恨》、《朝阳沟》、《喜泪花》等70余部。除在本省演出外,还到苏北、山东、河南等地演出。曾多次参加华东、安徽省戏剧调演、会演并获奖。1984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大型现代戏《喜泪花》获演出一等奖并颁发奖金。同年被评为安徽省戏剧团体先进单位。1988年该团被撤销。





为您推荐

砀山县人民剧团——蚌埠专区豫剧团——砀山县梆剧团②

砀山县人民剧团——蚌埠专区豫剧团——砀山县梆剧团:前身系安徽芒砀剧社。1952年改为砀山县人民剧团。1956年排演新编剧目《孟姜女》,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出等多项奖。1958年6月,该团升格为蚌埠专区豫剧团..

合众剧团——新安县豫剧团②

合众剧团——新安县豫剧团:前身系新安县豫新剧团。团长邵会友。全团46人。成立于1953年8月。同年12月从铜川接回一批新安籍演员后,合并更名为“合众剧团”。1955年秋,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定名“新安县豫剧团”,团长李..

鲁新豫剧团——历城县豫剧团②

鲁新豫剧团——历城县豫剧团:鲁新豫剧团1953年在济南关文喜所领的义和班基础上组建,团长关文喜。1955年又从山东汶上聘请部分生、旦演员,演出了《白蛇传》、《红娘》、《御河桥》、《秋江》、《桃花庵》、《昭君出塞》..

河南省歌剧团②

成安县新华豫剧团——成安县豫剧团②

成安县新华豫剧团——成安县豫剧团:前身为河南省阎立品剧团。1952年3月该团在河南安阳濒临解体,于4月被河北成安县工商联接走,并定名为成安县新华豫剧团。当时的主要演员有阎立品及其弟阎立三和郭艳辰、华宝玉、王富延..

巩县回郭镇文娱剧社——巩县豫剧团——巩义市豫剧团②

巩县回郭镇文娱剧社——巩县豫剧团——巩义市豫剧团:1952年1月成立。团长李银成,副团长郭君。主演先后有祁兰芳、苏元超、刘淑君、韦玉庆、栗妞、任北方、周爱云、李孝三、张大森、马荣花、张春贤、刘万青、虎顺来、刘..

宿县人民梆剧团——固镇县梆剧团②

宿县人民梆剧团——固镇县梆剧团:建于1953年的宿县人民梆剧团1966年全团57人移交固镇县,遂易名固镇县梆剧团。主要演员有李玉花、杨凤芝、秦绪宽等及后起的窦广华、王秀英、尹茂梅、张桂兰、李素兰、陈希荣、刘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