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口:各种假须的通称。亦称口面。俗称胡子。我国古代男子多蓄须,以髯长为美。传统戏曲中使用的髯口,是在适应表演的原则下,经过长期实践,由艺人们创造出来的。从山西赵城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当时髯口已有不同样式,但都较短,似用绳线串扎挂在两耳上的,紧贴面部,接近生活。从明末刊本《荷花荡》下卷第八出《戏中戏》的插图看,扮王允者挂的黑三和扮董卓者挂的黑满也还是比较短的。髯口的许多改进是在清代才完成的。尤其是京剧的形成过程中,前辈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长的各式各样胡子,按戏曲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生理特征,经过艺术夸张,分门别类地创造出各种髯口,通过运用髯口,又创造出甩、扬、绕、撩、抖、挑、推、托、摊、理、抄、撕、吹、捻等十几种表演程式(即髯口功),以各种耍髯口的技巧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舞台气氛。制作髯口称“打髯口”,用牦牛毛或人发,近年出现尼龙制品。用铜丝作须架。髯口颜色主要有黑、灰(称为“黪”)、白三种。偶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或黑白二色髯的。髯口的式样很多,京剧舞台上常用的有满髯、三绺、五绺、扎等类别;另有一字、二戳、四喜、五撮等样式。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