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琵琶独奏曲。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琵琶曲《楚汉》一曲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金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故后人据此推断此曲可能是从明代琵琶曲《楚汉》演变发展而成。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清代华秋萍辑的我国首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卷上,标题为《十面》,是直隶(今河北省)王君锡传谱。1895年李芳园编写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题名《淮阴平楚》收有此曲,并假托隋代秦汉子所作。全曲分段及标题在各种传谱的谱本中不完全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即描绘刘邦和项羽于前202年垓下大战的情景,歌颂了汉王刘邦的英雄气概,刻画了汉军从战争准备到双方的小接触,从小接触到大决战的全过程中的英武雄姿。最后,汉军以十面埋伏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全曲有18段、13段等分法。近现代多采用13段的分法,其小标题依次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此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技法独特,是我国大型套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近年,还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钢琴独奏曲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