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②

《秧歌》: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插秧、耕耘,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后来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不同地区,风格各异。如,陕北秧歌,动作步伐稳健,两臂甩动较大,挺胸昂头,给人以健壮朴实的美感;山东鼓子秧歌雄壮有力,矫健豪迈,表现出农民质朴憨厚、坚毅不拔的性格特点;河北冀东地方秧歌,舞姿丰富,特别是屈腿、碎步,以及灵活多变的腰部、肩部、头部动作,构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歌、舞、乐三者结合,则是各地相同的。在表演形式上,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帕、绸等道具而舞。舞蹈开始和结束为大场(变换队形的大集体舞),中间为小场(由一人或数人表演具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小戏)。从扭的身段看,舞者在一种舒缓灵活的舞姿下,高扬两只臂膀,犹如翩翩起舞的飞鸟,或用脚尖点地,或用脚跟擦地,进三步,退半步,洒脱活泼。从扭的花子(图案队形)看,在中国民间舞蹈里,独具一格,随着鼓点节奏,花子变化无穷,舞姿丰富多彩,热闹非凡。1942年“延安秧歌运动”以后,秧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人民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您推荐

《白纻舞》②

《白纻舞》:《清商乐》中较著名的舞蹈,因舞衣用白色的苎麻细布制成而得名。由民间传入宫廷,从晋直到隋唐前后五六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历代诗人写了不少生动描绘《白纻舞》的诗篇,如“质如轻云色如银”(晋《白纻舞歌..

《黑熊搏斗舞》②

《黑熊搏斗舞》: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双腿半蹲,双脚跺地,前后扭动双肩,以模拟黑熊搏斗、赞颂鄂伦春人民勇敢、好胜的民族性格。参加人数不限,三人为一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两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

《腰鼓舞》②

《腰鼓舞》:亦称“打腰鼓”。原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

《秦王破阵乐》②

《口弦》②

《口弦》:又称“口口”。是一种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兴表情动作的回族民间娱乐形式。“口弦”主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一带的回族妇女中间。她们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时,经常用弹口弦的方式,有时相互对弹..

《狮舞》②

《狮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流行于全国各地,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由两人扮演的为大狮子,称“大狮”;由一人扮演的为小狮子,称“少狮”;另有一人扮成武士,戴大头面具,手持能旋转的色彩鲜艳的绣球,..

《霓裳羽衣舞》②

《霓裳羽衣舞》: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称《婆罗门曲》,后经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李隆基)润色并制歌词,改题《霓裳羽衣曲》。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而作前半部分,后参照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