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雕塑工艺:是一种以小、特、奇为特点,以独特、非凡的技艺美见长的手工雕塑工艺。微型雕塑工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1976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出土的一批甲骨中,有一片甲骨面积仅2.7平方厘米,如小钮扣那般大,上刻有细如发丝的甲骨文字30多个,刻字部分仅占1.17平方厘米,字迹需借助五倍以上的放大镜方可辨认。据考证,这批甲骨文是周文王晚年至周康王初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微刻工艺品。到现代,微型雕塑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广东冯少侠曾在一颗米粒般大小的象牙上浅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连同题款等共计551字。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沈为众的发刻更是令人注目,他在一根0.381寸长的白头发上刻了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巨大成功,引起国内外雕刻家的赞叹。北京著名面塑艺人汤子博,在方圆不到3.3厘米的半个胡桃核的空间里,塑出18罗汉、24仙、三英战吕布等传统戏剧题材作品,而且还塑有山石、溪涧、树木、屋宇等背景。这种微型面塑内的人物,在放大镜下须眉清晰可见,神态栩栩如生。这些微雕工艺最鲜明地、集中地反映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细心、耐心等美好品质。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