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病说

声病说:

亦称永明声病说、声律论。

古代诗歌创作声律理论。南朝齐梁时期王融、谢朓、沈约、周颙等人创立。因其主要内容是论四声、讲病犯,故称“声病说”。

又因王融、谢朓、沈约、周颙等人皆为齐武帝永明时作家,故又称“永明声病说”。

所谓四声,即汉语语音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上古语音,并无四声之分,唯有平、入之别。至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周颙等人才把汉语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周颙着《四声切韵》,沈约着《四声普》,系统提出声律理论,可惜二书早佚。沈约着《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论其大要:“夫五色相宜,八音协韵,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作诗必须用四声来调配诗句的声调和韵律。用字要求平仄相间、抑扬相对,创造诗的韵律美。沈约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只有通晓其中的道理,并能应用于创作实践,才能写出好作品。所谓病犯,即具体运用四声理论进行创作过程中常犯的弊病。

沈约等人当时总结出四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至唐代出现“八病”说。王通《中说·天地篇》:“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所谓八病,即在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之后,又加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四病。

八病涵义所指,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有详细解释。八病说究竟为何人创造,向无定论。有人认为是南朝沈约所制,然唐以前并无八病之说。

清人纪昀在《沈氏四声考》中说:“按齐梁诸史,休文但言四声五音,不言八病,言八病自唐人始。所列名目,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

其大韵、小韵、旁钮、正钮之说,王伯厚据李淑《诗苑类格》,不知淑又何本,似乎辗转附益者。”此说较可信。声病说创于南朝,其源则在汉魏。汉司马相如曾说:“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晋陆机《文赋》中有“音声迭代”之说。后来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也说:“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诗歌创作中的声律问题。南朝永明声病说的提出,是对前人声律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发展。声病说的提出,对诗歌走向格律化,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起过积极作用。但病犯太多,要求过严,易伤真美,束缚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在客观上又助长了形式主义文风,故遭到唐代皎然、宋代严羽等人的严厉批评。

为您推荐

诗品出于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清人刘熙载关于作家与作品之关系的论述,也是他文学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语出《艺概·诗概》:“诗品出于人品”。意谓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格调与作家的道德修养、艺术才情等主观因素有直接关系,诗品是人..

诗归

诗归:诗歌评论总集。明代钟惺、谭元春合撰。51卷。评选古诗15卷,唐诗36卷。钟惺作《诗归总序》,谭元春作《唐诗归序》,以阐明其选评标准及理论宗旨。论诗既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拟古之风,又反对公安派的俚俗倾向,倡导学习古..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歌德关于未来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和预言。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中,首次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歌德说:“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

思辨形象

时代感

时代感:指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所形成的时代精神、时代风尚、时代审美理想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习俗,都有体现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作家、艺术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中,一..

诗法

诗法:南宋姜夔论诗术语。指诗歌写作的基本规则和法度。语出《白石道人诗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姜夔所说的“诗法”,包括立意,布局、结构、遣词、用韵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姜夔认为了解和掌握诗..

诗辩

诗辩:雪莱着。是雪莱与好朋友皮可克讨论诗歌的长篇论文。只写完三分之一。皮可克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的诗歌,经过铁、金、银、铜四个阶段,到了讲求功利的现代,将日趋衰落和消亡。针对他的观点,雪莱写《诗辩》,批评皮可克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