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西晋陆机关于文学创作中物、意、文三者关系的论述。

语出《文赋》:“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妍媸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物,指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即作家要表现的对象;意,指作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亦即作家艺术构思的内容;文,指表现意的语言形式。所谓“意不称物”,即作家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构思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与物不副称;所谓“文不逮意”,即言不及意,语言难于完全表达出作家艺术构思的内容。

陆机认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常常遇到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是他长期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在《文赋》中重点讨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陆机之前,古人早有论述。《庄子·天道》中,就论述过言与意的关系。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所贵也。故视而所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认为,语言只能表达事物的“形色名声”,而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为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是“道”,而“道”非形非色,无声无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的看法显然有些片面、绝对,但他指出了“言”难于尽“意”这个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陆机之后,刘勰也谈到过意与言的关系。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认为,艺术构思可以任意遐想,容易奇妙;语言表达是实实在在的,要字句落实,很难把奇妙的构思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

与陆机的看法更为切近的是宋代苏轼关于物、意、言关系的论述。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苏轼认为,认识事物的精妙之处,并能了然于心,是相当难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至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就更难了。苏轼的论述与陆机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思基本相同。庄子、陆机、刘勰、苏轼等人关于物、意、文之关系的论述,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作家必须认真观察、体验客观现实,仔细研究和深入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同时还要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

这是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根本途径。

为您推荐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对艺术特征和社会作用的概括。把教育作用寓于娱乐作用之中,把思想性蕴含于娱乐性之中。贺拉斯在其所着《诗艺》中,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观点。他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诗人写出的东西应该给人以..

音声迭代

音声迭代:西晋陆机关于文学语言声律的认识。指文学语言声调高低变化,错落有致。语出《文赋》:“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文选》李善注:“言音声迭代而成文章..

造境与写境

造境与写境:近人王国维从境界创造的角度,对理想与写实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二派关系的论述。见《人间词话》:“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

饮冰室诗话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学美学着作。叔本华着。在这部着作里,作者将康德的“现实世界”变为“我的表象”,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又把康德的“物自体”变成主观“意志”。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核心。作为一种盲目的永远得不..

雨村剧话

雨村剧话:戏曲论着。清代李调元着。2卷。成书于1775年前后。上卷主要论述戏曲发展流变及形式、制度、术语,下卷考证一些戏曲故事的题材来源,记述了一些新兴地方戏曲资料,对新兴地方戏曲给予充分肯定。书前有自序,言本书主..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即“文学”。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的总称。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来构成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间接性。作家运用文学语言,描绘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