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鼓

    中国铜鼓 : 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其形状来源于鼓或铜釜,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亦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广东及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并传播至东南亚。制作年代大约始自春秋,经战国、秦汉、唐宋至明清,其中汉代的铜鼓尤为精美。铜鼓在历史上曾零星地出土过,但第1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发掘,是1955年5月由云南省博物馆对晋宁县石寨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器物表明是西汉时期。
    
  铜鼓是以泥或石做成泥模或石范,将合金铜液浇注其中,铸造而成,上端为鼓面,下端是空虚的鼓身。它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鼓面,为一大平展正圆的圆面,中心微隆,称光体,有向四周辐射的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弦纹与弦纹之间饰有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晕圈上还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等装饰物。②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外凸,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向里微敛。③鼓腰,内敛,多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④鼓足,位于腰下,多上小下大,呈倒置截头锥状,晚期铜鼓,腰足界线不清,有的甚至无足部,而仅分上下两节。⑤鼓耳,常置于胸与腰之间,两侧各嵌鼓耳一对,有圆茎与扁茎之分,前者为粗壮的实心环或平环,表面有一道道的轮线纹;后者种类较多,一般为桥纽形,扁而宽,正中有长条形孔,两侧为辫纹、栉纹或交织人字纹。
  铜鼓依其流行地区和形制式样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型。①滇系铜鼓: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其中以云南中部、广西西部出土最多。滇系铜鼓形体较小,鼓面直径基本在1米以内,鼓面小于鼓身,胸部膨大突出,花纹多用平弧分晕,晕圈有宽窄主次之分。②粤系铜鼓: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粤系铜鼓较之滇系形体高大厚重,铸造精良,鼓面大于鼓胸,腰部微束,足部有一道突棱。鼓面中心光体突起,光芒细长如针,常突破第1道弦,有的甚至开叉,光芒道数较少,常为8或10道,鼓面也几乎都装饰有立体的青蛙。铜鼓全身花纹以几何图案为主,晕圈密而窄。
  铜鼓的纹饰一般饰在鼓面,亦有饰在鼓身的,其纹样常见的有:①太阳纹,为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居于鼓面中心,由光体及光环组成。②蛙纹,一般出现在成熟后的铜鼓鼓面上,常见的为4~6只,亦有叠距式的,多为一大一小相背负,也有3~4只蛙相叠称"累蹲"式,另外还有大小相负的乌龟。③鹭鸟纹,饰于鼓面上,尖嘴,圆眼,羽冠大,翅不很宽,呈三角形,尾呈长三角形,多4或6只一组,个别多达20只,首尾相连,展翅飞翔,姿态优美。④舞蹈纹,多饰于铜鼓腰部或鼓面晕圈内,一般为头戴羽冠、身披羽饰的人形,翩翩起舞。⑤竞渡纹,多饰于鼓的胸部四周,船呈变形的鸟形,船上有人划桨,船下有游鱼,前后有水鸟。⑥雷纹,主要饰于粤系铜鼓上。另外还有乘骑、牛橇及其他纹饰。

为您推荐

《铜鼓老爹》

《铜鼓老爹》:萧甘牛编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3月版。5万字。收辑广西壮族民间故事11篇。《铜鼓老爹》写铜鼓老爹每天给山民讲故事,集资架桥,为后辈人造福。《一幅壮锦》写一位妇女织成了一幅壮锦后又失掉了,她的儿子到..

《铜鼓书堂词话》

《铜鼓书堂词话》:词话。清人查礼撰。一卷。查礼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铁桥,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官至湖南巡抚。有《铜鼓书堂词》。此编收词话十五则,多为评论词作之什。“文天祥题双忠..

《铜鼓书堂遗稿》

《铜鼓书堂遗稿》:诗文集。清查礼撰,其子淳搜辑校刻。三十二卷。查礼有《铜鼓书堂词话》已着录。此集约近三十万字。含古今体诗二十四卷,诗余三卷,杂文四卷,词话一卷。收诗、诗余凡一千七百九十五首,文八十篇。文以题跋、记..

《云南省博物馆铜鼓图录》

《铜鼓史话》

《铜鼓史话》:蒋廷瑜着。文物出版社1982年4月版。7万字。系统介绍铜鼓的结构、类型、历史记载、发现、用途、起源、分布、族属、传播及其铸造工艺、装饰艺术和研究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铜鼓是由古代作为炊煮器的..

《云南铜鼓》

《云南铜鼓》:王大道编着。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8.6万字。图文配合,扼要介绍云南铜鼓的基础知识及其在中国史学与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分为6部分:云南铜鼓的类型和年代;云南铜鼓的纹饰;云南铜鼓的冶铸;云南铜鼓的起源..

《北流型铜鼓探秘》

《北流型铜鼓探秘》:姚舜安等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版。11万字。全面、系统地论述北流型铜鼓的特征、源流与分布、年代、族属、蛙饰、社会功能、声学特征与调音技术、铸造工艺、冶铜遗址、矿料来源等,认为北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