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 : 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存在于19世纪80~90年代,不含有风格的意义。又译作"印象派之后",曾译成"后期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法国一群美术家,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和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一般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是P.塞尚、V.凡高和P.高更。
  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社团,也不是一个派别,他们没有像印象主义那样定期举行过展览,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他们被冠以"后印象主义"的称号,仅仅是后人为了把他们和印象主义区别开来所使用的一个名称。如果一定要从结社的角度去考察"后印象主义"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群艺术家曾在艺术商人古皮尔的画廊一起展出过作品,这个画廊由凡高的弟弟泰奥协助经营。参加这个画廊展出的还有G.修拉、P.西涅克、E.贝尔纳。所以,在有些美术史著作中,也有人把这3位画家归入后印象主义行列,实际上修拉和西涅克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后印象主义"一词的广泛流行和R.E.弗赖伊于1910~1911年在伦敦举行的《马奈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们》这一展览有关,这个展览引起英国艺术家的热烈争论并促使英国画派伦敦社的建立。
  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对20世纪西方的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塞尚重理念,注重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高更注意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如果要寻找20世纪抽象主义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塞尚给几何形的抽象派以启发,高更和凡高则被抽象主义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由于塞尚强调主观创造性,否定模仿自然,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推崇为"现代绘画之父"。
       

为您推荐

印象主义

出版时间:1985-10 印象主义 :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在欧洲资产阶级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美术界,七、八十年代在法国绘画中达到鼎盛时期。印..

最后的印象

出版时间:1992-12 最后的印象 : 长篇小说。作者〔阿尔及利亚〕马立克·哈达德,发表于1958年。小说反映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生活和斗争情景,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桥梁工程师赛义德是..

台湾作家印象记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作家印象记 : 散文集。黄武忠著。1984年5月台北众文图书公司初版。本书除《作家映象》、前言外,共分为3辑。第1辑《日据时期》:收入《退隐田园的蔡秋桐》、《致力保留汉字的郭秋生》、《..

感官印象

印象性新闻

印象性新闻:印象性新闻是记者在记叙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基础上,重点表述自己对此的主观看法、印象及情绪性、感受性的报道,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记者在此类新闻体裁的写作中应注意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所反映的事物或人物..

印象主义小说

印象主义小说 :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其形成的基础是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最初是指以法国画家莫奈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一般认为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

亡友鲁迅印象记(文学)

亡友鲁迅印象记:回忆录。许寿裳着。上海峨嵋出版社1947年10月初版。全书共分二十五章,从1902年秋,作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和鲁迅初次相见写起,直到鲁迅患病逝世为止。全书材料翔实,情意真切,所记均为与鲁迅先生生前交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