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奥尼亚式希顿

    爱奥尼亚式希顿 :

原是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海岸)人们所穿着的衣服,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雅典被普遍穿用,且男女皆可穿。

爱奥尼亚式希顿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布对折缝制而成。布的长度是人展开手臂时两手腕之间长度的两倍,宽为肩颈处至脚踝处的长度加上系腰带时产生的向上提拉固定所需的长度。在对折缝制时,仅在留出手臂穿脱的袖口后将侧缝部分缝合,从肩部到手腕的顶端部分则用一种回形的、类似现代别针的安全别针分段进行固定,一般会用到8~12个别针,有时也会用系带的方式代替别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在推广安全别针之前,人们穿着多利亚式西顿时,普遍使用的是类似大头针的普通别针,它针尖锋利,在发生冲突时常被用来刺伤甚至刺死他人,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爱奥尼亚式西顿流行起来,安全别针也取代了大头针。为了方便活动,穿着爱奥尼亚式希顿时常常需要系腰带,可以在腰处系一根宽腰带,也可以系一条较窄的细绳腰带。起初,腰带的位置较低,后来逐渐提到胸部以下,使爱奥尼亚式西顿变成了高腰款式。在进行劳作时人们甚至将腰带从肩部往后绕,将袖子也系起来,由此,服装上还产生了很多自然而变化丰富的褶皱,也增强了服饰的垂感,整体更显端庄、优雅,一举两得。在中国古代,人们也会用类似的方式系起肥大的袖子来提高服装的便捷性。

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材料很薄,主要是亚麻的绉布,这种绉布直到现在希腊仍在织造,经常用地中海出产的紫贝来染色。

爱奥尼亚式希顿

为您推荐

霍布尔裙

霍布尔裙 : 1910年,法国设计师P.普瓦雷(Paul Poiret,1879-04-20~1944-04-30)推出一种拥有宽松的腰身、膝盖以下收窄、行走起来不太方便的裙子。人们将这种裙子称为“hobble skirt”,直译为“蹒跚走路的..

吴山

吴山 : 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杨舍镇(今属张家港市),卒于南京。1946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1949年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本科三年级,跟随陈之佛先生学习中国传统纹饰的研究方法,其间收集、描摹了大..

落花流水纹

落花流水纹 : 落花流水,是暮春时凋零的落花被流水带走的景象,此语常见于唐诗中。唐人有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宋人词中也有“落花流水红”等词句。此纹饰最早源自丝织品图案,后采用于..

波兰那

饕餮纹

饕餮纹 : 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一种兽面形象。饕餮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凶之一,性残贪食。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其形象最早见于长..

贝斯特

贝斯特 : 主要作为室内服和家庭服使用,外出或出席正式场合时,需在外穿鸠斯特科尔。初期是长袖,衣身较短,后衣身逐渐变长(仅比鸠斯特科尔短一点),收腰身,后背有缝。和鸠斯特科尔一样,前门襟处有许多纽扣装饰..

丘尼卡

丘尼卡 : Tunica的音译,Tunica源于拉丁语,意为内衣,在罗马泛指上衣。丘尼卡最初为伊特鲁利亚人穿用,后被古罗马人继承。丘尼卡是利用一块布料,裁剪成“十”字形,“十”字形中间挖一个洞,然后对折缝合而成..